南山律宗古林派历史简论

(上接第24期)

古林派的祖师传承

一、古林派早期的发展

古心圆寂之后,古林派由性理、性璞继承,皆以弘扬律宗为己任,致力于戒律之研修,造诣颇深,四方求学者云集,可谓“人天咸钦”。

性璞(1568-1646年)字印含,俗姓王,与性理是同胞兄弟,两人从小好佛,经常结伴去寺院听高僧讲经,有时不远千里,参访名宿,相互切磋探讨佛理。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古心和尚在古林寺说戒,两人遂同往,古心见性理 “智慧聿啟,德性坚定”,于是命其代说《般若》,“颇开觉悟”,古心便收二人为入室弟子,并将紫衣、法物、著述诸书付之,性理为古林派第二代祖。不久,性理圆寂,性璞逊受古林第二代法席。崇祯十年(1637年)明思宗召性璞入京师,赐紫还山。此后,明朝覆灭,清室入关,世祖顺治帝亦好佛法,雅慕高僧,召性璞入京都,“参访要妙,时契帝心,赐紫还山”,这是性璞第二次被皇帝召入京师,可谓“际遇两朝,恩礼有加”。性璞一生广学博闻,恪守祖训,大弘律学,四方景仰,乃是明末清初僧人之楷模。

海华(1608-1679年)字藏林,俗姓邓,拜里南大圣寺心融法师出家,遍诵诸经,皆通大义,后游学天下,参访名哲,于古林寺性璞座下受戒,性璞喜其敏达,任命海华为古林寺“维那”(寺院中一种职称),海华在寺中潜心修学,昼夜精进,性璞圆寂后,嗣古林派第三代法席。顺治九年(1652年)秋,南京突闹旱灾,粮食溃乏,人们只能用蚕豆充饥,有一位弟子将自己私有的麦粮送给住持海华,海华不但没有收下,还斥责道:“大众忍饥使我口腹独实,陷我于不义”。不但如此,做为一寺之主,海华亲自下田耕作,凡事“身先竭力”,做到“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他在寺内“悟讲楞严,发明禅慧”,戒弟子众多,圆寂后建塔于古林寺后山。

寂鼎(1629-1695年)字合吉,俗姓王,“专志净修,戒海澄清”,精研诸大律部,涉猎内外典籍,任古林寺第四代住持。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古林寺遭大火焚毁,唯戒坛、丈室犹存,寂鼎“坚立誓愿”,三历寒暑,化缘集资,重建寺院,使古林寺前后殿宇“轮奂并美”,并且定期传戒,再振律风,晚年传法于照贤。

照贤字宗本,为古林派第五代祖,研修律藏,提持梵纲,竭心尽力,克振家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清圣祖御驾南巡,得知照贤在戒律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于是亲自会见,并且赐寺额“古林律院”。不久,照贤以衣钵付其徒普璠,“嘱以敬尊佛法,永守祖训,言讫而逝”。

普璠(1736-1813年)字鲁玉,俗姓赵,嗣古林第六代法席。普璠赋性孤高,不偕流俗,青年时便出家为僧,在寺中刻苦修持,精研毗尼,每次诵读佛经都会有独到的见解,并且将“宗律二门”融会贯通,僧俗大众都称赞普璠是佛教中的“津梁”。雍正九年(1731年)有一位姓闵的江南富商来寺中听普璠讲经,对其十分仰慕,于是出巨资将古林寺的木制戒坛改建为石戒坛,由普璠主持策划,重建的石戒坛材料系汉白玉,石坛层级栏楯,承以莲座,上下花纹雕刻极其精巧,庄严富丽,为全国罕见。佛门俗语:“天下戒坛三个半”,南京古林寺万寿戒坛传戒时曾经放光三昼夜,故称“天下第一戒坛”;北京西山戒台寺天然戒坛,曾放光两昼夜;浙江昭庆寺戒坛,曾放光一昼夜;唯有宝华山隆昌寺戒坛,仅放光半天,故称其为“半个”戒坛。

 

二、清代中期古林派的兴衰

继普璠之后,古林派由通本、心澄、源綍、广会、续悟次第相承,绵延不绝,诸祖严护律仪,灯火相传,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高宗钦赐寺额“古林律寺”,依律传戒,戒弟子遍天下,可谓盛极一时。

本修(1770-1841年)字明空,俗姓翁,清道光年间来古林寺受戒,日后成为古林派第十二代祖,主持十五载,以律严己,生平无疾言厉色,气度温恭,举止娴雅,结夏安居,每岁春冬定期传戒,并且将大雄宝殿后的山崖开凿成石壁,遍植秋海棠,夹缝中凤尾草终年长绿,每当玉露霄下,秋风送爽时节,成千株海棠竞相开放,红绿相映,美不胜收,观者莫不留连,乃“秋光一佳景也”,名曰“海棠壁”,文人骚客多有题咏。当时的古林寺峰峦环抱,水木清华,傍晚时有成群白鹭翔集树梢,“风吭雪羽,屏绝尘俗”,周围苍松翠竹相互掩映,春鸟秋风飞鸣应候,为金陵一大胜境。每当夕阳西下,人影在山,白云无际,经行山中,心旷神怡。省中官吏常宴集于此,并设有养生所、放生池,古林寺中“鱼乐于水,鸟安其巢,悲悯之念洽于庶物,法旨弘施,不可言喻矣”。本修对于清代中期古林寺的建设有很大的功迹,晚年传法于觉真。

清咸丰三年(1853年)由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军攻克南京,全城上下一片混乱,百姓纷纷逃往外地,古林寺的住持觉真带领寺中僧人避难宿州。此时,觉真的弟子们大多散去,自求生路,只有昌心侍奉在觉真身边,“行则扶之,涉则负之”,同治三年(1864年)清军收复金陵,觉真与昌心回到古林寺,但由于战火的损毁,寺宇已败坏不堪,“荆高满砌,瓦烁塞途”,一片荒凉,于是结茅为庐,四处化缘集资,数年之间,建成殿宇堂室数十间。由于战乱期间昌心一直侍奉在觉真左右,建立了深厚的师徒感情,觉真遂将住持之位传与昌心,为古林寺第十四代祖,次第相传自然、东山,皆以复兴古林寺为己任,如鹊营巢,含苦茹辛四十年,筑成戒坛、厅室、山门、大寮,共计八十余间,稍具丛林规模。

 

三、辅仁和尚重兴古林寺

仁友(1862-1931年)字辅仁,江苏东台人,为古林派第十七代祖,早年受戒于宝华山隆昌寺,学习大乘经典、教仪教规,深得法益,此后赴古林寺参学,师承东山和尚,为其入室弟子。东山见辅仁生性宽厚,严守戒仪,见善勇为,于是传法于辅仁,不久便圆寂了。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秋九月初八日,雷电交作,寺后山凹处火药库起火爆炸,方圆十里,如大地震,古林寺毗连遭到轰毁,僧人伤亡(死一人,伤十五人),佛像露坐,惨不忍睹,古林派三代人辛苦营造的殿宇楼阁毁于一旦。药库延灾,清廷有责,府县衙门布告:“凡房屋落架者每赔银五两,寺僧同例,共赔寺中白银五百两修屋,伤员另发卹金”。时住持辅仁和尚率众“竭力经营,昼则跣足从事,夜则巡逻达旦,目不交睫,昼夜辛勤,枯槁黎黑,无复人形”,见者骇然,善男信女纷纷捐款倡助。日本佛教界听闻南京古林寺遭遇天灾,十分震惊,以天台宗座主中山玄航、净土宗座主西山管长、久田做道,临济宗座主丰田毒湛、南禅管长等为代表,寄来佛教家书,表示慰问,可见古林派在海外之影响。另外,在支应局郭方伯、火药局杨统帅、宫太保刘本愿、以及商务局、江潘司等地方官员的大力帮助下,逐渐恢复旧观,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落成,建成:牌楼、山门、弥勒殿、韦驮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楼、戒堂、祖堂、万寿戒坛、云深丈室、钟板堂、西板堂、退居寮、功德堂、爱道堂、客堂、云水堂、成衣寮、斋堂、侍者室、诸僧执事寮、库房等,共计二百余间,皆依山构筑,层层叠叠,隐于岗上茂林修竹间,比以前更加崇高深邃,景色宜人,素有“小匡庐”之称。当时的古林寺,范围之大, 以今江苏省委机关大楼为中心,东至今南京西康路之西,南至北京西路之北。牌楼向东,有米元章书“城市山林”四字,系集字而成。穿过弥勒殿向北拾级而上为韦驮殿,建筑形式为一座翘角重檐凉亭,风格独特。大雄宝殿内塑有释迦牟尼佛像,两旁阿难,迦叶二尊者胁侍,东西两庑内塑十八金身罗汉,神形兼备,佛祖背面供有观音大士像,高可丈余,由四张宣纸拼成,容貌慈悲庄严,颇具明代风格。大殿向南,光照充足,殿内佛像被映得金碧辉煌。殿前有大丹墀,由青色罗底砖铺成,平整无缺,能容千僧受戒教礼,可见工程之大。佛殿山墙外两侧,左有木楼梯,右有石砌楼梯,拾级而上为藏经楼,高凡二层,耸临山上,登此而望,江光一线,烟树万家,颇饶远景。楼内有明代《南藏》、钦赐《龙藏》、民国《频伽藏》各一部,还有十余片“贝叶经”以及其它佛教典籍。楼前甬道一侧种有金丹桂各三株,每至金秋,香气袭人,附近文人墨客前来遣俗消虑者甚多。

古林寺经过辅仁和尚的竭力建设,与毗卢寺、香林寺并称“南京三大寺”,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冬恢复传戒,恪承祖规,并邀请名僧来寺中宣讲《首楞严经》,前来听经者数百人,律宗古刹重放光彩,辅仁和尚可谓功不可没,正如古林寺《同戒录》中所说,辅仁“雄才荷道,梵宇重新,毗尼扬阐,奉龙藏经,凤山烁彩,增辉祖庭”。民国二十年(1931年)辅仁圆寂,世寿六十九岁,著有《古林中兴律祖事迹考》、《律门祖庭汇志》各一卷。

古林派第十八代共有两人:圣智(1874-1931年)字信开,江苏宝应县人;圣空字月智,“律学精纯,示众率真”。但由于两人担任古林寺住持的时间很短,没多久就相继去世,因此没太多的事迹可考。

 

四、民国时期古林派的传承

民国中期,古林寺由果慧任第十九代主持,1931年自办古林佛学院,抗战时停办。1945年抗战胜利,次年恢复春冬两期传戒和佛学院的教学工作,并作“水陆道场”。因为果慧和尚有入室弟子三人,所以古林派第二十代由他们三人共同担当。

卓斋,俗姓潘,1945年任古林寺住持,退居后住南京羊皮巷观音庵。

养熙(1911-1996年)号常源,江苏泰县人,早年在家乡乐善庵出家,师从卓文和尚学习经典唱念。1932年,于古林寺受具足戒,参学戒律仪规三年,后赴镇江玉山佛学院继续深造,回到古林寺后,于1948年任住持。1951年,响应党的号召,回乡参加农业生产,一边勤劳耕种,一边修持。1980年,党落实宗教政策,养熙被礼请到南京栖霞寺任藏经楼“知藏”(寺院中一种职称)。1987年受徐州市佛教协会的邀请,来徐州云龙山兴化寺任住持,并且当选徐州市佛教协会会长、徐州市第九届政协委员、第十一届人大代表,为振兴徐州佛教做出了重大贡献。

融通(1922-1997年)字士荣,南京上新河人,11岁父亲病故,寄居于外婆家中,同年夏天在府西街城隍庙出家,依靠无线电广播自学成材,完成了初中、高中的课程。18岁受戒于古林寺,22岁考入当时江苏佛教最高学府——焦山佛学院,学成归来后,参古林寺果慧法师,学习戒律,任古林寺监院、古林佛学院教务处主任。南京解放后,佛教界自发成立了“南京佛教革新委员会”,融通被公选为主任委员,从事破除迷信革新佛教等工作,组织僧尼参加学习,了解时事政治,自创“油印杂志”,拼击佛教界中的不良现象。1951年任古林寺第二十代住持。1952年投身社会,参加工作。1982年,融通回到佛教界,先后任南京栖霞寺管委会副主任、僧伽培训班教师、中国佛学院栖霞山分院教师、南京佛教协会理事、常务理事、副秘书长等职,为南京佛教事业做了大量的工作,有重要的贡献,为律宗古林派最后一代传人。

 

古林派对律宗的贡献及其消亡原因

 

一、古心及古林派传人对律宗的贡献

首先,从背景上讲,明末清初中国佛教戒律沦丧,政府官方禁止僧人开坛受戒,在佛教中,没有戒坛的受戒,便是有名无实;其次,唐宋诸家的戒律学专著大多散失,没有完整的文字资料;第三,当时佛教中以禅宗、净土宗为最盛行的教派,对律宗有很大的冲击;第四,律宗不但典籍尽失,更重要的恐怕是律宗过于迂腐,注重于复杂的形式,非常的恪板,所以被佛教徒们弃绝,到了无人问津的地步。由此可见,明末佛教律宗可以说是“上无政府管理,下无教众支持”。但是,我们要知道,佛教中有“三藏”,即“经、律、论”三藏,“律”独占一藏 ,可见其重要性,就好比国家要有自己的法律,而佛教中的法律就是“戒律”,没有了“戒律”,佛教中也就没了“方圆”。

通过长期的观察与实践,佛门志士渐渐有了复兴戒律的意识,他们潜心著述,通过各种佛教丛林改革运动来扶持律宗,立志重兴戒律,其中古林派始祖古心和尚贡献最大、影响最为突出,主要可从三个方面来了解:第一,古心的戒律主张有效地促进了明末佛教戒律复兴的自觉意识,对古林派和千华派的兴起都有影响;第二,他在江南各地大弘戒律,使律宗得到官方肯定,再度恢复了传戒制度,并且引起了一阵戒律学风潮,以致于“廷臣野叟无不知有戒也”。第三,古心的著作《经律戒相布萨轨仪》是明末最具代表性的律学专著,对明清乃至近现代佛教戒律学都有深远的影响。第四,古心让他的十二位大弟子分住全国各地,从事弘律工作,这一做法,使戒律进一步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传播,也使古林派的法统在更多的地方得到发展。总的来说,古心是南山律宗隋、唐以来的继承者,在明末戒律荒废,各宗派纷争不断的情况下,能出淤泥而不染,独树一帜,将律宗复兴事业推向鼎盛,并且能将戒律与其他宗派的学说加以融合,由此被誉为“中兴律祖”,直到今天,佛教僧人受戒时,还要称念古心的名号,足见其影响之大,而古心作为古林派的开山第一代祖师,他对当时律宗的贡献,也就是古林派在初创时对律宗的贡献!

当然,明末戒律的复兴并不是昙花一现,古心的嫡传法系——古林派历代祖师都以弘扬律宗为己任,在全国及海外都有举足轻重影响。他们通过不懈努力,一改禁令,从而使佛教丛林得以把弘戒理念与现实结合起来,即使到了清代,仍然受到朝延的重视和礼遇,可见古林派在戒律的弘扬上之贡献,对于安定社会与教化民众,也有着一定的影响。

古林派僧人继承古心的遗志,恪守祖训,肩负着传持戒律的重任,为延续律宗法门的命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有着不朽的功绩。

1959年前后,因政府建设需要,征用古林寺一带的土地建省委机关大楼,拆寺让地,古林寺从此不复存在,寺中的僧人和相关器物并入南京栖霞寺,古林寺由此消失在历史长河中,退出了佛教的舞台。

 

二、古林派消亡的原因

律宗古林派自明末万历朝开创以来,历清、民,至上世纪50年代,共三百余年历史,传承二十代僧人,对于明末律宗的重兴,戒律学的传播和发展,清代乃至近世律宗的延续,都有着重要的贡献,不但在全国范围内影响很大,其戒法甚至远传于海外,曾多次受到皇室的恩典和嘉奖。那么,对于盛极一时的古林派为何消亡,笔者认为有必要进行研究和讨论。

首先,从古林派僧人自身来讲,对于戒律学的研究不够积极,虽然每年定期传戒,但实质是“传戒而不知戒”,对于戒律学的认识不够深,更谈不上创新了,所以古林派在戒律上一直是墨守陈规,从《新续高僧传四集》中就可以看出,千华派有不少祖师都有律学方面的著作,而且有许多至今仍在使用,在戒律的理论思想及传授方法上,都有更新和发展,而古林派则基本一成不变,除了第一代古心和尚有著作外,以后的古林派祖师都没有戒律学专著问世。因此,后来的古林派在律学理论的研究上毫无贡献;第二,战火及自然因素的破坏,使古林派僧人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弘传研究律宗。据史料记载,古林寺自古心和尚中兴以后,至少遭到三次大规模的破坏,为了重建寺宇,甚至耗费几代古林派僧人之心血。在这段漫长的时间内,僧人都在忙于重建道场,最困难艰苦的时侯,古林寺仅仅只有几间简陋的草屋,勉强维持香火,连传戒的条件都不具备,更不要说进行戒律学研究了。还有,在培育僧材上也大不如前,导致了古林律学理论无人继承,这样相传数代,古林派僧人整体的文化素质和对佛学、律学的了解也渐渐降低,本质上变成了普通的佛教团体,在佛教界中的地位也随之一落千丈;第三,社会因素也是导致古林派消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经济建设是国家的首要任务,而对于宗教和文物的保护则没有现在这么开放明智.为了国家建设需要,征用古林寺地,建造江苏省委机关大楼。古林寺的拆除,也标志着古林派的消亡。

古人云:“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历史亦复如是,对于律宗古林派的衰落消亡,我们深感惋惜,但也让我们认识到,一个良好的宗教团体,不但要拥有素质文化高尚的成员,而且对于国家、民族、社会文化等都要起到积极的作用,顺应时代潮流进行正确的改革创新,唯有如此,才能长久地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律门祖庭汇志》,  (清)辅仁, 民国铅印本

《古林中兴律祖事迹考》,(清)辅仁,清末刻本

古林律寺《同戒录》, 古林寺编,民国刻本

《律宗灯谱》, (清)源谅, 清代刻本(1993影印)

《南山宗统》, (清)福聚,和裕出版社(影印)

《明代南京寺院研究》,何孝荣,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佛教(一)》,中国佛协, 知识出版社

《新续高僧传四集》,  (民)喻谦,民国铅印本(影印)

《南京史志》1985年第3期, 南京地志办编

《鼓楼文史(二)》,南京鼓楼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