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世佛经孤本——《赵城藏》

  李鸿雁

 

罕世佛经孤本《赵城藏》在中国佛教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其是金代完成的版本,根据这部经典的刊刻年代又称《金藏》、《金版大藏经》。金代之后的八百馀年一直保存在山西赵城霍山广胜寺内。根据这部经典的收藏地点又称《赵城金藏》、《赵城藏》。

佛经是在释迦佛逝世之后,人们把印度的佛教教义经过多次会诵、编纂而形成的。佛教传入中国后,经历代翻译,注入了一些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佛教著述。之后,不断增加,逐渐完善,至唐开元年间,我国出了第一部大藏经,而《赵城藏》是以北宋开宝本为依据的复刻版本。《赵城藏》由东汉至北宋年间的著名高僧积数代辛苦而写成,此藏刊印的发起人为南宋时期山西潞州(治所在今山西长治)崔法珍,“潞州长子县崔进之女,名法珍,自幼好道。年十三岁,断臂出家。尝发誓愿,雕造藏经”(李际宁《佛经版本》第110页,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在此义举影响下,山西、陕西民间很多佛教信徒深受感动,纷纷解囊相助,甚至有破产以响应者,“协力助缘刘法善等五十馀人,亦皆断臂燃臂燃指刳眼割肝,至有舍家产、鬻男女者,助修经板胜事,始终三十年之久,方得成就”(同上)。信徒们化缘募捐长达三十馀年,在筹得巨款之后,约在金皇统九年(1149)以前,延请名师高手书匠于解州(今山西运城西南)静林山天宁寺组成“开雕大藏经版会”,负责主持雕刻。开刻于金熙宁皇统九年的《赵城藏》,至金世宗大定十三年(1173)完成,历时二十馀年。

《赵城藏》这部浩瀚的佛教典籍多达七千多卷,是世界上最早的古典大藏经,共收经1570部,6900馀卷,分作682帙。全书采用《千字文》次第编排目录,从“天”字开始,到“几”字终结。《赵城藏》为卷轴式经书,每轴由若干版连接粘合成卷。每版正文23行,行14字,版首另有小字经题、板号及《千字文》编次。《赵城藏》的原刻版式除《千字文》编次略有更动外,基本上是《开宝藏》的复刻本;它保留《开宝藏》蜀版(第一部刻印本)的许多特点,在《开宝藏》和它的另一复刻本《高丽藏》初刻印本都散失的情况下,保存了数千卷《开宝藏》蜀本的原貌,无论在版本或校勘方面,都具有较高的价值。《赵城藏》的内容是以佛教经书内容为主,全书总称为“三藏”,简称藏经。就其内容来说,可分成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经藏,即释迦佛的说教集;第二部分为律藏,是记载佛教僧侣的戒律及佛寺的一般情况;第三部分为论藏,是对佛教教义的解说;第四部分为传记,是佛的身世传记故事。其核心内容是宣传佛教教义。因此,佛教的“四谛”与“八正道”是整部巨著的中心内容。四谛即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苦谛主要是指三界生死轮回的苦恼,在佛教中,生老病死等,皆为苦;集谛就是推究致苦的原因;灭谛是说苦恼是可以消除的,求灭是最高愿望;道谛就是到达涅槃的道路、方法。总之,《赵城藏》言说了佛教的所有真义。

《赵城藏》这一罕世佛经孤本的流传与保护更是佛教史上的传奇。全藏刻成之后,崔法珍于大定十八年(1178)将全藏印本一部送到燕京(今北京),受到金世宗的重视,金世宗特命在圣安寺设戒坛,为崔氏剃度出家授比丘尼戒。大定二十一年(1182),崔氏又将全部经版送到燕京,贮藏于弘法寺,印刷流通。两年后,他被赐予“宏教大师”之号。金赵沨《最初敕赐弘教大师雕藏经板院记》记载:

垂三十年,方克有成。大定十八年,始印经一藏进于朝。奉敕旨,令左右街十大寺僧,香花印经,于大圣安寺安置。既而,宣法珍见于宫中尼寺,赐坐设斋。法珍奏言:“臣所印藏经,已蒙圣恩,安置名刹。所造经板,亦愿上进。庶得流布圣教,仰报国恩。”奉诏许之,乃命圣安寺为法珍建坛,落发受具,为比丘尼。仍赐钱千万,洎内閤赐五百万,起运经板。至二十年,进到京师。其所进经板凡一十六万八千一百一十三,计六千九百八十为卷。上命有司选通经沙门导遵等五人校正。至二十三年,赐法珍紫衣,号弘教大师。其导遵等,亦赐紫衣德号。其同心协力雕经板杨惠温等七十二人,并给戒牒,许礼弘教大师为师。仍置经板于大昊天寺,遂流通焉。韪哉!眷遇之隆,古未有也。自昔释迦如来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灵山演法,各随众生根器利钝方便,分别大小乘教,为世津梁。后人因之,识心达本,悟无为法者,不可以数计矣。然教法之兴,虽系于人,亦由其时。自汉明帝,历晋魏以来,随有释氏经典,所传由未广也。其后,玄奘、义净二大士跋涉轇海,至天竺国,不惮艰苦,磨以岁月,得经教焉。自是震旦佛法备矣。是以城邑山林,精蓝塔庙,或建宝藏,或为转轮,安置经典,为世福田。若淄若素,书写受持,顶戴奉行者,无处无之。盖如来本愿,欲使众生见闻而获福也。然今弘教大师备修苦行,以刊镂藏版为本愿(转引自李际宁《佛经版本》109—110页,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赵城藏》在金末元初因战乱兵火而损坏了四分之一。约在元太宗窝阔台八年(1236),耶律楚材《补大藏经版疏》记载:“十年天下满兵埃,可惜经文半劫灰。欲析微尘出经卷,随缘须动世间财。”(《湛然居士文集》卷14 ,中华书局,1986。今按,金元好问《徽公塔铭》谓,释徽澄“以补印《藏经》,赐号寂照通悟大禅师”。见李修生主编《全元文》第一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耶律楚材以半官半私的名义发动其所辖地域人员,征集中书省属下的财力和人力,与民间集资相结合,对《赵城藏》中缺损的经版进行了补雕。从保存下来的题记来看,原刻的刻工一般是平民百姓,而补雕的刻工多是从诸山名刹征召来的刻字僧,从而使《赵城藏》得以补齐,并继续印刷了几十年。

由于《大藏经》是私版,金代山西民间募集资金印刷,不为人所重视,后来的书籍中也没有记载,所以这部珍贵的文献一直深藏,世人已不知藏于何处。1931年,在西安发现了世人罕见的宋代佛经《碛砂藏》,高僧范成为寻宋版《碛砂藏》的缺本,到各地访求古经。在山西赵城广胜寺发现存有许多经卷,且是我国明代以前佛经的缺逸。他认为,这是佛教经典中难得的亘世孤本,价值连城,于是分函各处报告,并亲自整理三十馀日。这部珍贵的经书在日本侵略者入侵山西省时,立刻成了猎取的目标。为了《赵城藏》的安全,广胜寺力空法师向驻赵城附近的八路军求援。在当时的太岳军区政委薄一波指挥下,军分区、县游击大队和僧众配合,使《赵城藏》得以保存,八位英勇的八路军战士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军民协力把这部书分装在40个大木箱中,秘藏在晋东南一废弃的小煤窑里。1949年,由华北人民政府交北京国书馆保藏。

由于保存条件恶劣,多数经卷潮烂断缺,黏连成块,大多数经卷已经不能打开。国家专门调来4位富有经验的装裱老师傅帮助修复,历时近17年,终于在1965年修复完毕。从1984年开始,在任继愈先生主持下,中华大藏经局以《赵城藏》为底本,整理并出版了《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使这部全世界只此一部的稀世珍宝得以广泛流传。

这一罕世佛经孤本与《永乐大典》、《四库全书》、敦煌遗书并称今天国家图书馆四大镇馆之宝。《赵城藏》代表了金代雕刻佛教版画的高超技能。北宋灭亡时,由于战乱不止,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山西因有太行山为屏障,受战火摧残较之其他地方相对较少,经济文化还比较发达。金人把汴梁的书版和工匠都掠往平阳(又称平水,今山西临汾),平阳府不在要冲地区,战乱破坏较少,使这一带印刷业得到发展。除中都(今北京)之外,金代官府在平阳也设立了专门的雕刻印书机构和出版机构,管理民营书坊与书铺,使这里雕版印刷逐渐繁荣起来。此地出产的书籍刻板古称“平水版”,书写工整,雕镂极精。平阳成为金、元两代政府和民间的重要印刷中心,《赵城藏》就是在平阳开雕印刷的。《赵城藏》所刻经卷卷首均有扉画,各卷扉画皆同,系用同一版片轮番施印。所刻为释迦说法图,正中佛结跏端坐,上部弥漫云纹图案,两侧侍立诸佛菩萨,左右各绘刻护法神,人物形象各异,皆有特色。雕板严整而有力度,用阴刻粗线条处理袈裟贴边,衣纹的转折及立体感明显,并兼具装饰效果,佛画构图精美讲究,线条流畅圆熟,刻印精工细腻,雕版严整有力,深沉浑厚,背景简洁明快,人物个性鲜明,是佛教版刻插图中不多见的佳作,显示了当时北方地区印刷事业力量的强劲和金刻佛教版画较高的技术水平。从《赵城藏》通卷中可以看出历代佛教书籍的制作演变过程;还可以看出佛藏与当时金本的平水(临汾)印刷水平,特别是与平水版画之间的关系,它是我国印刷史上珍贵的标本,也是印刷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同时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我国刻经史和版本史的珍贵资料,在中国版本目录学和雕版印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对我国宋、金以后各代的典籍影响颇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