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律宗古林派历史简论

 

 

詹天灵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南部提罗拉科特附近),公元前六世纪中叶由王子悉达多·乔达摩(即释迦牟尼)创立,西汉末年时传入中国,佛教经典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掺揉,获得了创造性的发展。公元六世纪末到九世纪的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各宗派先后兴起,呈现出百花争艳的景象,主要有天台宗、三论宗、禅宗、净土宗、律宗、慈恩宗、华严宗、密宗等八大宗派。

律宗在中国佛教中以研习和传持戒律为宗旨,大约在曹魏嘉平年间(249253年)由中天竺僧人昙无德传入东土,经过数代人的翻译弘传,辛苦经营,拥有了传统律学的四律五论。至唐代,律学大备,蔚然成宗,形成南山宗、相部宗、东塔宗三足鼎立的局势。日后,相部、东塔两系逐渐衰弱,唯有南山律宗传承独盛,绵延不绝。到了北宋末年,由于禅宗的盛行,使得律学无人问津,法系也几乎失传,所有唐宋诸家的律学撰述数千卷悉皆散佚。元、明之际,民间私度泛滥,僧尼大多不学律守戒,堕为世俗僧。在律宗即将泯灭之时,佛教中出现了一位杰出的弘律者——古心和尚,他在南京古林寺内开建律宗道场,设坛传戒,使唐、宋、元、明四代律学得以延续,近世戒法得以弘传,在律宗史上起到了承先启后的作用。因此,南京古林寺被誉为中兴戒律第一祖庭,是我国佛教传戒的祖基,今日所有律宗法系的根源。此后,古心和尚的再传弟子一部分以古林寺为基地,专门从事弘扬戒律的工作,他们所形成的派系被称为律宗古林派

当今佛教史研究领域,以禅宗净土宗天台宗的研究成果最为丰硕,对律宗的研究相对来讲为数极微,仅有少量的书籍论文行世,而对于律宗古林派个案的研究则更是寥若晨星,只有在《中华佛教百科全书》《佛光大词典》《佛教大词典》中才有一些简要的介绍,尚无专著论文问世,且相关资料大多散佚,很难搜集。对于古林派的历史传承,一般的律宗论著皆一笔带过,甚至只字不提,或存史学错误。针对这一现况,笔者欲以此文对古林派历史作一初探,略补律宗研究领域中的一处空白,望能起到抛砖引玉之用。

  

寻根溯源说古心

  

一、古心的平生事迹

古心(15401615年),讳如馨,赐号慧云律师,俗姓杨,江苏溧水人,在家时即笃信佛教,父母去世后,赴南京栖霞寺剃度出家,师承真节法师。古心精研佛法,阅《法华经·菩萨住处品》中文殊大士常住清凉句有悟,便发愿步行朝礼五台山,他夙夜虔求戒法,三历寒暑才抵达五台山,亲睹文殊大士胜景,十分赞钦,即在妙德庵住下,日夕参究佛经,过着行止有仪的僧人生活。

古心通过对律学的探究,使其深感欲振兴佛教,必须先从律宗入手,恢复、整理佛教律宗的弘教法式, 继承佛陀灭度时的遗教,以戒为师重兴南山律宗。南山律宗创始者为隋唐之际的道宣(596667年),自北宋元照(10841116年)之后法系失传,处于无闻的状态,而古心专门研习戒律,立志中兴南山律宗。他持戒严谨,受到五台山僧俗的尊敬,以致声誉远播,闻于朝廷,曾奉诏在五台山连续3次举办龙华大会,被誉为优婆离尊者转世(优婆离尊者是释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被称为持戒第一).

   万历十二年(1584年)古心自北还南,南京古林庵住持觉明延住该庵。古林庵初名观音庵,为梁代高僧宝志禅师所建,南宋淳熙中(11751189)改名古林庵,位置在南京城西马鞍山中之凤山。其实,古林庵屋仅三楹,圆方百尺,自古心卓锡后,四方前来求教之僧络绎不绝,庵也焕然崛起,百堵一新。因僧众日盛,他化庵为寺,拓基增建,三载告成,遂成一大梵刹矣。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幽栖寺洪恩法师奉旨督修大报恩寺琉璃宝塔,诸务严整,唯塔尖艰举,洪恩倾诚请助于古心,古心慨然应允,帮助解决了塔顶安装问题。在翻修过程中,于塔基处掘得《宝志说戒图》,古心仿图中戒坛式样于古林寺内建坛,大弘律宗,传授戒法。传说,古心登坛传戒之时,感坛殿放光,五色霞彩直冲霄汉,众山群楼,三日不散,夜明如昼,莫不骇异赞钦。此后,古心又受到邀请,赴灵谷、栖霞、甘露、灵隐、天宁、海会、香余等诸大寺院开坛授戒,戒弟子逾万人。因而远近驰名,使他的弘律事业达到巅峰,中国佛教律宗得到恢复和发展,南京古林寺也因此名声大噪,是公认的中兴戒律第一祖庭,寺内的戒坛被世人誉为天下第一戒坛。古心和他的再传弟子以南京古林寺为基地,专门从事弘扬戒律的工作,由此形成了律宗古林派

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明神宗嘉奖古心,赐紫伽黎衣万寿戒坛匾,并敕更寺额为振古香林禅寺,又赐千佛珠衣钵盂锡杖等物。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神宗帝延请古心赴五台山永明寺开建皇坛,传授千佛大戒,钦赐慧云律师号,并颁赉金顶毘卢帽。自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明世宗皇帝下诏禁止僧尼开坛传戒以来,这是明政府首次正式同意佛教寺院开坛传戒,也是明末律学重兴的重要契机,同时表示朝廷肯定了古心弘扬戒律之贡献。三坛大戒圆满告结,古心上表辞谢圣上敦留之意,坚请归林,明神宗赐其:观音像、轩辕镜、乌金板、量天尺、混天球、金香炉、玉蒲团、紫金钵、《大藏经》等珍宝。不久,古心奉旨还山,乃以皇帝所赐法服建塔山阳,以志盛迹。此时,古心自知化缘将尽(意思是即将圆寂),以其所创述的传戒正范、仪规、坛仪等著作,授于座下十二法嗣,命其外出弘扬律宗。古心的十二位大弟子皆是法门龙象,他们受命分住各地,南到鼓山,北至燕京,古林律学之所以遍行于天下,影响及于全国。其中,古心的第五法嗣寂光和尚在宝华山隆昌寺开建律宗道场,弘扬戒律,弟子满天下,开创了律宗千华派,是明清时期重要的律宗派系之一,从法系传承的角度看,千华派应是古林派的分支,事实上,到目前为止的中国佛教律宗传承,亦都是从古林派这个系统中发展延伸出来的!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十一月,古心和尚在南京古林寺内圆寂,其全身塔于天隆寺后之玉环山。神宗皇帝闻讯后甚为叹惜,诏古心的第二法嗣愍忠寺(今北京法源寺)大会海律师绘古心遗像,请于大内供奉,并亲笔题赞,曰:瞻其貌,知其人,入三昧,绝六尘,昔婆离,今古心。古心一生坐南北道场三十余会,徒众数万,法嗣十二人,接席分灯,布满天下,元、明以来一直埋没无闻的律宗因此而得以重兴,后人奉古心为南山律宗第十三世,古林开山第一代,中兴律祖

 

二、古心的律学著作

古心所留下来的著述并不多,目前只有《经律戒相布萨轨仪》一卷行世,然而在明末戒律意识松弛和戒律环境败坏的情况之下,此书对当时戒律的复兴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据释果灯《明末清初律宗千华派之兴起》中介绍:古心把经律及僧传中的五戒、八戒、十戒、比丘(尼)戒各种戒相、受戒仪轨、布萨法、毗尼日用、律学典故、僧传、律学名相等,扼要节录,汇编成《经律戒相布萨轨仪》一书,相当于一本律学小百科,对于初学者是颇为精要的指南。

综观全书,约有五点特色:一是其受戒仪规从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三坛依序传授,显示其大小乘并融,但以声闻律为学习的主体;其二,在显密圆融的时代潮流下,毗尼日用结合密咒,大量使用日常生活行住坐卧中,很类似瑜伽僧;其三,摄戒归净,持戒诵咒的最后归向是发愿回向,显示声闻律与大乘净土法门的兼容并修;其四,对在家之五戒、八戒的重视,表示古心对佛教戒律问题的全面性和现实性的关怀;其五,古心戒律思想含摄、禅、密、净土、华严等诸宗的概念。由此可见,该书有很大的包容性,与以前的中国戒律学著作相比,可谓独树一帜,对明末佛教戒律的复兴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古林派早期的分灯

   古心弟子的分布和各自的发展

古心律祖中兴南山律宗以后,全国佛教戒律学风骤起,盛况空前.古心的弟子亦不负师命,各自延续法脉,且分布广泛,据《律门祖庭汇志》记载,古心一共有法嗣十二人,分灯十一处,他们分别是:一、莲宗性相律師,命住塔院天隆寺;二、大会永海律師,命住北京愍忠寺(今法源寺);三、中堂寂正律師,命住南京吉祥寺;四、汉月法藏律師,命住常熟三峰寺、邓尉山圣恩寺、钟山灵谷寺、武林灵隱寺、宁波天童寺;五、三昧寂光律師,命住庐山东林寺、扬州石塔寺、宝华山隆昌寺。六、澄芳远清律師,命住鼓山涌泉寺、五台山圣光永明寺;七、茂林性祇律師,命住苏州报国寺,後住西园戒幢律寺开山,今塔存;八、金剛性福律师,命住广陵福田院;九、蕴空性罄律師,命住三义寺;十、大圆性昙律師,命住云凤山香水寺;十一、隱微性理律師,命受古林寺;十二、印含性璞律師,遜受古林寺。据笔者查阅《律宗灯谱》等资料后发现,古心的十二位法嗣中,有很多都成就了自己的道场,他们的再传法系都以弘律为己任,明清时期主要形成了四个重要的派系:古林、千华、西园、愍忠。除此之外,北京潭柘寺、戒台寺、浙江昭庆寺、泰州光孝寺等,都是律宗寺院,有的亦属古心法脉,但规模不及前四者。

古心的法嗣虽分住各地寺院开建道场,但亦属古林派传承,笔者根据《新续高僧传四集》中的记载,把十二人中成就较大的作一些介绍,从中可大致看出古心弟子的分布和发展。

(一)  性相字莲宗,江宁高氏子,父亲为樵夫,打柴为生,难养家口.他曾在江边上采割芦苇,夜晚栖息于芦苇荡中,席地独卧,盛夏时蚊虫交集,不以为苦,足见其出家前已别具忍力.稍长大后,到栖霞寺依素庵禅师剃度为僧,与古心虽为同门,但闻道有早晚,故受具于古祖.由是以律严己,以谦下人,古祖圆寂后,性相乃于塔院焚修,礼诵《华严经》,寒暑不间.晚年住持天隆寺,临坛演戒,业勤忘疲,示寂后建塔于后山。

(二)  永海字大会,润州丹徒人,自幼便不留恋世间尘缘,立志苦修,于平等寺出家,后受具于古祖,遂专攻律学, 唯务本宗,律范精研,道俗洽闻,成加敬焉。永海自五台山赴京都,慈圣太后延请住持愍忠寺,明神宗钦赐紫衣,南北英贤禀戒归依。永海律师阐化燕京一方,并化缘集资,建造宝塔于寺后,为愍忠第一代律祖,著有《五百问戒经释》。

(三)  寂光(1580一1645年),字三昧,在下文会做具体介绍。

(四)  远清字澄芳,新安人,初习贤首宗,精通教观, 厌俗归真,遍参名宿, 南下至越邦,正值古祖说戒于武林灵隐寺,遂受具。后参礼五台山文殊菩萨道场, 精研律部,善达开遮,上书奏请开建戒坛,神宗应允,并敕建圣光永明禅寺,请古心律祖说戒三年,后古祖南归, 澄芳接永明寺法席,续弘戒法,圆寂后建塔于后山。

(五)  性祗(1569-1636年),字茂林,浙江长兴人,俗姓沈,十七岁出家,学净土法门于云栖莲池大师,立志苦行,远参耆宿,依古心律师受具足戒,立其为第七法嗣,命住苏州报国寺。师精究戒律,博通经藏,并以念佛为法门,日持无量光如来名号十万声。惟不喜口头禅,时加以诃责。登座敷扬,开化四众于吴越两地,每以莲宗垂训,说戒谈经,得戒者无数,传法12人。崇禎八年(1635),茂祖受地方官绅徐溶等迎请住持归元寺,更名戒幢律寺(又名西园)。师此时己67岁,翌年,即示寂于西园寺。临终告众曰:凡我弟子,严持戒律。宗主念佛,深信因果。有不道者,摈之出寺。表达了其一生宗旨及严格风范。享年68岁,僧腊48。著有《四分摭略》、《五百问略解》。

(六)  性福字东沧,号金刚,通江赵氏子。初从二蛾山法空和尚剃度,受具于古祖,为其坐下第八法嗣.既得戒体,益精律行,常持《秽迹金刚经神咒》,日夜不辍.每于坛内持咒,据说均有神异, 由是名动江左,道俗惊叹。万历年间,传戒于荆、楚、淮、扬等地, 戒弟子不可胜计,主席扬州福田律院,世寿69岁。

(七)  性璞(15681646年),字印含,在下文会做具体介绍。

(八)  真利字和雅,昆明石氏子。幼从彻明为僧,渐通经论。既长,有志参访诸方名僧,遂抵南京,得戒于古祖, 研穷仪范,便识津梁.复受教于洪恩、如愚诸师, 神智焕发,辩如涌泉。所至名山,屡主讲席,多开法会,得律徒数千人。还滇后,住锡鸡足山大觉寺,更创律宗道场,大弘戒律,史称: 滇之法戒,弘于真利 ,足见其在云南一带的影响。

由古心律祖处得戒而又专职弘律的弟子以及再传、三传、四传者甚多,《新续高僧传四集》中所见者,共有三十二位律师,事实上到目前为止中国佛教律宗传承,亦多是从这个系统中发展延伸出来的。

 

 

   寂光和尚创立千华派

在古心的诸位入室弟子中,论律学造诣最深者,首推寂光和尚,明末律宗的复兴,寂光当数第二功臣,日后成为千华派的开创者,将明清律学的发展又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

寂光(1580一1645年),广陵人,字三昧,年二十于弥陀庵净源座下出家,随雪浪洪恩学习贤首教观,遍寻名宿,甚受紫柏、云栖等师器重。后就古心受具足戒,从此精研律学,博览五部,古心弘戒于五台山时,擢升寂光为副座以助其教授。他曾历住庐山东林寺、扬州石塔寺,相传于金陵大报恩寺演戒时,该寺之琉璃宝塔连续放光二十余夜。寂光后受都人之请,振兴宝华山隆昌寺,开建律宗道场,鼎新殿宇,设坛传戒,受戒弟子满天下,开千华大社,专研戒律,学侣云集,从此与自己的祖派古林派分庭传戒。弘光元年(1645年),蒙赐紫衣、白金,文武百官迎谒于寺,并受封为国师,是古心律祖所有弟子中最杰出的一位,也是对明清律宗影响最大的僧人之一,乃使宝华山隆昌寺成为当时传戒之重镇,圆寂后奉塔于后山,额曰光明金刚,谥号净智律师,著有《梵网直解》、《十六观忏法》。纵观其一生,足迹遍海内 ,临坛说戒百余出,修建佛寺达十余所,其法系被称为律宗千华派,从此与古林派并驾齐驱成为明清时期最大的两个律宗派系。

寂光门下嗣法弟子有见月、香雪二人。香雪字戒润,早年从寂光学习戒律和贤首,颇有成就。古法以九人一坛传比丘戒,见月精研律藏,改为三人一坛传比丘戒,香雪认为不合先师寂光的遗教,遂下山,弘律于常州天宁寺,著有《楞伽经贯珠》。见月(16011679年),字读体,曾为道士,后有缘阅《华严经》,幡然有省,遂舍道入佛。为追随三昧寂光律师求授具戒,不畏艰难,蹈险逾危,忍寒受饥。凡两渡长江,行脚二万余里,历时六载。颖慧过人,悟不由师,代座讲经,析义释文,如河倾海注,闻者叹服。生性卓然,夙禀刚骨,随处皆唯法是亲,丝毫不徇人情。继主宝华山隆昌寺法席,革除流弊,弘扬正法,行事仪轨,皆本律制,主席三十余年,一生开戒七十余期,门弟子以数万计,锐意开创弘戒基业,誓为天下丛林创立风范。著述有《毗尼止持会集》、《毗尼作持续释》、《传戒正范》、《毗尼日用切要》等十余部。这些著作对于近世律学的重兴,起了很大的作用。宝华山由此成为海内丛林弘律传戒之典范,地位晋升为全国传戒的中心,全国各地丛林寺院的授戒仪规,大部分以宝华山隆昌寺的《传戒正范》为蓝本。

见月一生之最大成就即是继承古、寂二祖的遗志,续传律宗法脉,广大千华一系。这一系主要以宝华山隆昌寺为基地,奉唐代道宣律祖为高祖,如馨律师为太祖,三昧和尚为第一祖,见月为第二祖,再依次传德基、真义、常松、实永、福聚等。直至近代,融忍、戒署等传戒不断,千华一派枝繁叶茂,一直传承到今天。

   古林派与千华派的对立

自千华派创立以来,古林派似乎一直处于尴尬的境地,不但在戒律的宏传上得不到拓展,而且前来古林寺求戒的僧人数量也不如以前,其律宗祖庭的地位也日趋下降,清朝中期以后,佛教界基本上都将宝华山隆昌寺奉为律宗祖庭,很多佛教徒甚至不知先有古林,后有宝华,宝华一脉源于古林,可见当时千华派的声誉已凌驾古林派之上,加之京师潭柘寺、愍忠寺、浙江昭庆寺、苏州戒幢寺等诸大律刹的影响,古林派的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江南一带的律寺虽有很多都是源于古林,但相传数代以后,已无朝礼祖庭之心.这些寺院和古林之间虽有竞争,但并不十分明显,更无对立之势,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名声上尚未盖过古林;再者,没有什么具体的原则性的矛盾.而古林派与千华派之间的竞争最为激烈,日后两者公然对立,且相持很久.当然,古林与千华两派的对立并不是突然,清室入关以后,统治者亦好佛法,常诏请地方名僧入京开堂说法, 赐紫还山之事已不鲜见,古林千华两派都有被诏入京师的祖师,康熙、乾隆二帝南巡时,也都驾临过古林寺、隆昌寺,并有赐寺额,但从数量和受朝廷恩宠的程度上讲,古林则远不及千华,这也为两派日后的对立埋下了伏笔。

从现有的文献资料看,早期的千华派与古林派并没有明显的对立迹象,据见月《一梦漫言》记载,寂光律师在世时, 隆昌寺有一位薰六法师,年近古稀,常年任教授师,总理戒期中之事,可谓德高望重,在隆昌寺中地位仅次于寂光,圆寂后,寺僧按照他的遗愿,将他的骨灰埋葬在天隆寺古心律祖塔旁.天隆寺是古林寺的下院,也是古林派历代高僧圆寂后建塔之地, 薰六法师作为千华派的僧人安葬于此,可见当时的古林千华两派关系相处的还是比较融洽的.但后来是因为何事导致两派产生矛盾,并形成对立之势的呢?通过分析史料,笔者发现事情的起因源于千华派七世祖福聚和尚.福聚(1686一1765年)字文海,浙江义乌人,其《传》说感居而生,生而不凡,狮头燕顶,额广颐丰,气充神湛,十四岁时出家于上方寺,苦心修持,十度春秋,乃至宝华山求戒,并于山中学律,后又遍访诸方善士,广学博文,八年后返回宝华山,为珍辉和尚所重,授以上职,教领僧众,主千华派第七代法席,乃立规率众,大振法铎. 雍正十二年(1734)二月,福聚率宝华山120名执事僧奉诏入京,蒙多次召见,并赐紫衣、御制佛经等物。上谕将愍忠寺改为法源寺,而后命庄亲王送福聚主大法源寺,开三坛大戒,福聚亦成为法源寺第一代律祖,使千华一派分灯北上。至福聚时,千华派的发展已达到鼎盛,宝华山隆昌寺名声更为大振,成为全国传戒中心。乾隆二年,福聚奏请将宝华山前三代祖师的五部律学著作编入《大藏经》,续如来之慧命,作后学之津梁。另外,福聚考南山律宗源流,著《南山宗统》一书,是律宗重要的史料。可以说,福聚对千华派的最大贡献在于,确立了隆昌寺在世人心目中律宗祖庭的地位、将隆昌寺的传戒弘律推向了最高峰、以文字的形式确立千华派是明清时期南山律宗的核心法派,并得到了官方的间接认可,可见福聚是一位宗派意识很强的僧人,正是因为这样,引起了自己的祖派古林派传人的不满,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了具体原因:第一,从诸多的佛教史料中可以明显看出,古心与古林派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古祖发迹于古林、弘戒于古林、住持于古林、圆寂于古林,古心为古林开山第一代是毋庸置疑的事,而福聚在《南山宗统》中不以古林却以天隆寺冠以古心,歪曲史实,否认古心律祖与古林的关系。其实,天隆寺是古心灵塔所在地,古祖生前也曾于此说戒。在当时,有许多寺院都曾邀请古祖开堂说戒,如灵谷、栖霞、天宁、灵隐、昭庆等,但这些寺院并非古祖住持之道场,因此绝不可混为一谈。福聚的这一做法,导致日后诸多僧俗在撰写佛教史书时都沿用了这一错误的说法;第二,古祖因投栖霞寺真节法师出家,剃度字派为“……真如性海,寂照普通……”,故取法名如馨。开创古林后,仍然沿用此字派,代代相传,不曾更改,乃不忘祖也。千华派见月律祖也说:“律门本无法派,嗣法者皆以各家剃度字派”。而福聚和尚“别开生面”,另演千华字派,有违寂光、见月二祖之遗训。在字派上,古林实为南山宗,临济派,“真”字在“如”字上,“如”字在“性”字上,“性”字在“海”字上……,故“真”字为“如”字师,“性”字为“海”字师……,而千华派一世用“如”字,四世用“真”字,八世用“性”字,十四世用“海”字,不但尊卑倒置,且有欺师灭祖之嫌;第三,律宗的史料自古便少见,本身数量就很少,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很多都散佚了,而福聚发心为南山宗考祖溯源,撰写灯录史传,本因是律门的幸事,但《南山宗统》并没有客观的叙述律宗的传承,虽名为南山宗统,实为千华宗统,全书对于千华派的介绍过于隆重,对于古林派的传承则描写的十分“惨淡”,对于其他寺院的律宗传承也只是草草几句,一笔带过。针对这一情况,北京潭柘寺住持源谅律师,重新搜集资料,撰写《律宗灯谱》一书,以弥补《南山宗统》之缺,并在《序》中明确指出了福聚的过失。古林派八世祖心澄也考证本派之传承,公布于世,以做回应;第四,福聚单独将宝华山前三代祖师的五部律学专著奏请编入了《大藏经》,对于其他寺院祖师的律学著作则不予问津,单方面将千华派的戒律学思想认定为南山律宗的正统思想,摒弃其他派系祖师的研究成果和思想,利用《大藏经》这一官方权威认可,将千华派推向律宗最高宝座。日后千华派的弟子传人大多沿袭了福聚的做法,与古林派不相往来,相互对峙。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古林千华的对立是由于福聚强烈的宗派意识造成的,不但被古林派僧人认定为数典忘祖,而且遭到了其他寺院僧人的不满,这是当代僧人绝不可取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