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正见的思考

吕新国

 

各位法师、老师、同学们:我是个无名小卒,直到我来到这儿,会务组还没有直接联系我的方法,是让别人给我捎的口信,用电话告诉我大概的题目和讨论方法。电话里给我的印象规模要比今天的要小,好像几个人围一张桌子有充分的讨论时间。我呢因为在论坛上混,最喜欢这样了,面对面的讨论是最节约时间的,而且可以最快地触及实质性问题,可以用最短的时间达成共识。所以我就只在心里准备想说的内容,可来了之后才知道要稿子,所以赶紧连打字带拷贝凑了那么两页。这几天听大家的发言,加上会下的接触,学到了很多东西,又有一些新的启发,所以我又简单列了一个提纲,今天就把这个大概意思说一下。

本来会务组可能是想让我谈唯识的修行次第。我是这样,就是像周教授介绍的学唯识很晚,学的时间也不长,现在呢还是在学习,还没学到可以把这个问题写成文章的程度。

实际上唯识的修行次第也是现成有的,我就介绍几本书吧。如果要想看略本,就是大纲,有《摄大乘论》,它的题目就是把大乘的精华拎出来,它是大乘佛法的总纲。这个纲领是以佛说为依据的,因为《摄大乘论》实际上是《阿毗达磨大乘经》里“摄大乘品”的解说,但是那个经没有传下来,也就说是它的基本框架和主要思想是佛说的,这是佛说的整个大乘佛法的纲要。

然后跟它相类似的就是《解深密经》。《解深密经》也是一个很特殊的论体的经,就是把佛一生的教法做了一个总结,也是把精华拎出来的一个佛法的总纲,所以它的结构跟《摄大乘论》完全一样,甚至一品一品的品名都可以对照下来。我大概说一下,大家可以大概有个印象。

它们的体系结构基本上就是境、理、行、果四个部分,因为是佛自己说他不用引教,直接就进入内容。我们现在就以《解深密经》为坐标系来对照一下《摄大乘论》。因为《解深密经》是在报身法会上说的,是在胜义境界中说的,所以先介绍胜义谛,除了序品,第二品就是“胜义谛相品”。《摄大乘论》它一开始是总标纲要分,实际上就是一个目录介绍。然后进入正文。

《解深密经》然后开始谈境,境就是实际存在什么,我们的认识面对的是什么,唯识就是说“三界唯心”,这个世界上实际上就只有心识,这是我们面对的境。所以《解深密经》第三品讲“心意识相品”,就是谈世界上有什么,就是唯识,唯有识。与此相对应的《摄大乘论》第二分的名字叫做“所知依分”,所知是一切法,一切法的所依是阿赖耶识,也就是说这个世界,一切都是以阿赖耶识为依据开展出来的,也是讲唯有识。

第二步:理。《解深密经》讲什么呢?讲“一切法相品”,它把一切法相分为三大类,叫三相,也叫三性,这是它的理。面对这个境,我们怎么正确地看待它?佛提出了三性,也就是说我们应该从三个角度看待我们所认识的一切法,这样就能全面正确地认识一切法了。这是第四品。在《摄大乘论》第三分里头是什么呢?是“所知相分”,还是讲一切法相,讲的完全一样,就是讲三性,这就是理。

境、理都清楚了,理清楚了就知道怎么修行的总原则了,但是下面还得要详细叙述,怎么具体修行。

《解深密经》在这个地方多一品,为什么呢?因为,佛说这个经的目的就是为了用唯识境界解开般若经中的一个甚深密意,也就是为了说明白大乘里中观和唯识的次第关系,顺便也说明了小乘与大乘的次第关系,这样就形成了唯一的一次佛说的判教,也就是唯一一次佛对自己一生教法的概括和总结。《解深密经》解的是什么深密?这个甚深密意是在什么地方?解的就是在般若经里头的甚深密意。《解深密经》就是专为解开般若经里头所包含的甚深密意而说的,也就是说不解这个密,般若经你是看不懂的。为了解这个密,说了一个经,以整个佛法理论作基础,而具体解密的地方就是第五品,专门解这个秘,叫“无自性相品”,讲三无性。三无性就是为了解释般若经中的密意而设立的,就是说,如果在唯识本身的理论体系里头,也可以不特别提出三无性,三性就是它的理论核心。三无性就是为了解释般若经没有说完的意思才讲的。我这次发言的重点,就是想把这个解释的意思说明白。

顺便做一个广告,如果今天佛说的这段话的意思我们讨论明白了,中观和唯识的关系就很清楚了,所谓千年以来的大论战也就结束了。有人说,《解深密经》早就出来了,为什么还会有辩论呢?如果你看懂《解深密经》就不会有辩论了,有争论就是因为没有看或者是没看懂《解深密经》的人,他没有理解佛说的这个意思,就是没有把这个密意解开,所以就误以为中观和唯识有矛盾,由此才兴起争论。《解深密经》在总结整个大乘佛法框架时,这里比《摄大乘论》多了一品,就是为了解般若经之密,理清般若与唯识教法关系的。

境、理清楚之后,下面讲行,具体怎么修行。《解深密经》第六品,叫“分别瑜伽品”,分别就是分析、解释,分析瑜伽就是把这个瑜伽行好好细说一下,我们怎么证这个空性,佛给我们详细地分析一下这个证空性的过程,怎么具体修行的一些原则和纲要。这一品是弥勒菩萨问的,他们俩给我们演示,把怎么证空性的方法告诉我们。这一品在《解深密经》里占的篇幅非常大,占全经的四分之一还多。在《摄大乘论》里头这一部分叫“入所知相分”,第三分叫“所知相分”,就是三相,第四分是讲你怎么证入这个三相,怎么证这个理,这就是入所知相,证入所知相的方法,也是说得既有次第,又很详细。

证空性之后,就到地上了,《解深密经》里观音菩萨来问“地波罗蜜多品”,问十地当中的菩萨修什么内容,怎么修,次第关系等。在《摄大乘论》里叫做“彼入因果分”、“彼修差别分”和“三增上学分”,这三增上学实际是三分:增上戒学分、增上心学分、增上慧学分。这五分全部是讲初地到十地菩萨修行的内容。

《解深密经》最后一品是文殊菩萨问的,问“如来成所作事品”,就是佛的境界,问我们所要达到的目标是怎么回事。在《摄大乘论》里相对应的就是最后两分,一个“彼果断分”,一个“彼果智分”,在佛地我们得到两个果,断掉烦恼得到涅槃果,除尽无明得到无上菩提。所以说《解深密经》和《摄大乘论》的基本结构完全一致,因为本来就都是佛说的架构嘛,次第非常清楚,具体的方法也很多。

然后说,我想看中本,《成唯识论》十卷,这个规模就比较大了,还是这个次第。成立唯有识之论,就是说,我们都不感觉是唯有识,我们感觉森罗万象都是实有,你怎么能讲到唯有识?它一大半的内容是讲这个,就是成立唯识的理论,解释了很多外道、小乘各方面的疑惑,这是境。理,然后讲三性,很短的几个颂子,那是理的部分。然后行分五位讲,最后是果地,叙述得就更加详细了。

说我要看广本,《瑜伽师地论》一百卷。有的人说,《瑜伽师地论》就是《分别瑜伽品》的开展,不管你怎么说,就是说它的修行次第非常确定,各个环节解释得非常明确。但是我呢,还没有这个资格,就是我必须要把它们全都读过,并且至少要自己感觉理解了,然后才能写,所以这个题目我现在还不能做。

因此我就选了会务组提供的第一个题目,就是想谈一点儿对我们汉传佛教的看法。我认为汉传佛教修学体系最严重的问题是知见混乱。佛法正见,是一个修学体系中所有核心要素的核心,是整个修学体系的灵魂。修学体系是以正见为指导,又以正见为归宿的,其最终目的就是圆满正见--实证无上正等正觉。如果知见混乱,就会造成方向性的偏差,那就决定了整个修学体系必然是失败的,因为你费了半天劲,却到不了真正的目的地。

正见的标准,在佛教里很明确,那就是佛说。一个知见是否正见,与佛说一对照就清楚了。因此我对自己的这个看法很有信心,因为我今天的发言完全是解说佛说的一段话的意思,解说清楚了,正见是什么就清楚了。坐标系清楚了,我们汉传佛教的情况大家都比我还熟悉,两下一对照,哪个合乎佛说,哪个不合,也就非常清楚了。所以这第二步今天我们甚至都可以不做,只要把佛说的这段话究竟是什么意思搞清楚了,大家自然也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我今天要说的就是佛在《解深密经》里解的这个密是什么?那就是人们在看了般若经之后,必然会产生一个问题:般若经讲一切法毕竟空无所有,为什么不是顽空见?佛在《解深密经》里的解释,就是为了解开这个甚深的秘密。有人说,我看懂般若经了,可并不存在这个问题,一切法毕竟空无所有,并不是说没有一切法,所以它本来就不是顽空见。对不起,那您这就是连般若经的字面意思都没看明白。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如果按您的这种理解,般若经里就没这个密,佛却还要解这个密,那不就成多此一举了吗?您说是佛搞错了?还是您搞错了?《大般若经》第572卷中说:“若法无生亦则无灭,即是诸佛秘密之教。”也就是说,讲“一切法空”、“毕竟不生”,这是所有佛的有密意的教法,因为如果认为这句话没有密意的话,那就把这句话变成顽空见了。所以说,般若经中有密意,诸佛皆作如是说。

我先简单说一下佛解的这个深密是什么。佛的意思是说,般若经是专说空的,就是讲为了实证空性我们究竟应该空掉些什么,般若经要空掉的是我们凡夫所知的名言境界里的一切法,而且是必须要完全彻底地空掉,因为只有达到毕竟空的程度才能实证空性。在我们以根本智实证了空性(也就是圆成实性)之后,自然就可以后得智实证世界的真实面目--依他起性,唯识就是讲的这种圣者的实证境界,也就是讲佛菩萨实证到的这个世界上究竟实际有什么,而唯识讲的在证空性之前要空的部分与般若经是完全一致的。这样佛就讲清楚了般若经和唯识经的关系,般若经重点讲实证空性之前应该空什么,没有明确讲实证空性之后会证见实际有什么,话还没说完,所以是不了义经,真正有什么这部分内容是在唯识经里讲的,这是佛说法的一个次第。胜义生菩萨把佛说的这个意思,表述为三时判教,般若经是二时,只讲空未讲有,唯识经是三时,空有双显,是圆满了义的中道。

佛为什么要在《解深密经》里判教?我们汉传佛教的判教很多了,而佛自己只有这一次判教。这个理由很简单,就是佛必须把他的教法说完了的时候他才能判教,他不能在说了一部分法的时候判教,那样他判到后边的部分别人就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了,他必须把法说完。那就是,初时给声闻乘说四圣谛,讲“法有人无”;二时给回小向大发大乘心的人说般若经,讲“人法皆空”;然后三时,讲在以般若空义实证空性之后佛菩萨证见的真实境界里有什么,也就是“空有双显”,把般若经没说完的究竟有什么的部分也都说完了,这时候才能判教。

下边好多话我都省了,因为时间很短,本来这个问题就很难说清楚,我还想自己尽量短点,给大家多留点时间,多跟大家交流一下,所以我就尽量说得简单一点。我想把《解深密经》里讲的顺序倒过来说,先说最后总结的三时判教,因为它分段清楚,概括性强,我们先把一些基本概念搞清楚,然后再去看佛怎样解释般若经的甚深密意,这样就比较容易看明白了,这也是先扫清外围再发起总攻的战术。这是第一步先看佛说的是什么意思,然后第二步,对照我们汉传佛教的部分就捡重要的说几点,只要能说明错的是我们就行了。因为今天主要是想听听大家有什么不同的意见,多进行一点儿实质性的交流。

现在就先说三时判教的意思,根据主要有两个,一个是《解深密经》无自性相品里的经文:

尔时,胜义生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初于一时在婆罗痆(n?斯仙人堕处施鹿林中,惟为发趣声闻乘者,以四谛相转正法轮,虽是甚奇、甚为希有,一切世间诸天人等先无有能如法转者,而于彼时所转法轮,有上有容,是未了义,是诸诤论安足处所。

世尊在昔第二时中,惟为发趣修大乘者,依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以隐密相转正法轮,虽更甚奇、甚为希有,而于彼时所转法轮,亦是有上、有所容受,犹未了义,是诸诤论安足处所。

世尊于今第三时中,普为发趣一切乘者,依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无自性性,以显了相转正法轮,第一甚奇、最为希有,于今世尊所转法轮,无上无容,是真了义,非诸诤论安足处所。

第二个是古德的注释,现在传下来的只有《解深密经疏》,但是圆测法师的这个疏非常好,第一是逐句逐词地解释,第二,这一句话、这个词当时有几种解释他也都给列出来了。主要就是依据这两个。现在我就来概括其中的主要意思,佛把他一生教法概括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初时,是对声闻乘,发小乘心的人说的,这时受众的知识理论基础是凡夫见。因为在佛在说小乘法之前,我们这个世界上没有佛教,所以佛初时说法所对受众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基础是世间见,他们没有佛教正见,所以佛是在世间见的基础上,在这个平台上宣讲小乘法,小乘法可以概括成四个字,就是“法有人无”。

法有……今天会有很多概念,我们理解得实际上不一样,还有些唯识的义理大家有可能不熟悉,没关系,我把大概意思说下来,然后你们挑最关键的、最要害地方的问题来提,就是尽量把主要的意思搞清楚,因为小的方面今天顾不上。当然要是把每一个词都解释清楚了,也就没争论了,但今天没这么多时间。

“法有”的法,就是我们凡夫见闻觉知的这些法,世间上的法。法有这句话实际上是承认我们凡夫认为有的这些法就是有,这个等于是原来的凡夫见没动,承认凡夫见的这个基础。也就是说,小乘法是以我们的凡夫见作平台说的,这里头如果说有所剔除的,那就是连凡夫的一般见解——也就是世俗谛都不承认有的东西,比如说永远不变的东西啊,等等那些人们根本就看不见、摸不着只是人们猜想中的东西,谁见过永远不变的东西?没人见过,那只不过是人们想像中的东西。法有的这个法,咱们可以说干净利索些,就是指凡夫所知道的缘起法,因为世间人也认为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着的,都是有因果关系的,都是依因托缘生起的法,“法有”就是说这种凡夫所知的缘起法是有。

小乘法里头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呢?“人无”,就是没有人我。这个无人我实际上还是建立在我们凡夫见“法有”的基础上的,佛暂时承认这个“法有”是为了证明“人无”的,也就是说,因为一切法都是缘起的,所以在缘起法里头这个永远不死的“人我”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而且实际上你在哪里都找不到这个人我。佛实际上是在用世间凡夫的知识和理论基础来与凡夫讨论,就是说,缘起法里头根本就不可能又有一个独立存在、永远不变的东西——人我,这个在凡夫的知识和理论体系里也是应该承认的。你如果说有我,你就找来这个我看看,你来说说这个我什么样,你什么时候找到的,在哪找到的,结果必然是任何人都找不到这个我,因为这是用世间现量和理论就可以证明的。如果你说找到了,佛就可以给你分析说,你找到的不是我,并不存在你想像中的那个我,是你搞误会了。

所以小乘理论它是概括为“法有人无”。法有是缘起法有,在这个缘起法里头,并没有我们凡夫执着有的一个独立存在的、常一不变的灵魂。可以用灵魂代表这一类的东西,就是永远不死,火烧不死、刀砍不死,水淹不死,永远不变,不管钻到什么身体里头,钻来钻去的老是它。这是人们想象出来的一个东西,实际上谁也没见过它,谁也找不到它,这个人我是根本没有的,根本不存在的,用般若经的说法就是这个我毕竟不生,毕竟空无所有。这就是小乘佛法的核心:“法有人无”。

二时,就是有一些学小乘的众生,当然包括前生的学习,他回小向大,发心学大乘的时候,佛就要给他们说大乘法,这个时候讲的内容有什么改变呢?就是把小乘时的“法有”改成“法也无”,不但人无我,法也无我,也就是人法皆空,一切法毕竟不生,毕竟空无所有。

注意这个法,就是指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十二缘起等缘起法,它是包括心法跟色法的。在小乘的时候讲心法跟色法当中没有一个人我;而现在讲大乘呢,说“人法皆空”,就是说这个缘起法也是没有的,就像人我是毕竟不生、毕竟空无所有的一样,这些心法跟色法也是毕竟不生,毕竟空无所有的。

这个话大家听起来就开始有点别扭了,现在我们一般都说缘起法是有的嘛,怎么能说缘起法是没有的呢?这就是不认真读般若经或者是误解般若经而产生的错误观点。全部般若经都是在讲一个意思:就像人我是根本没有的一样,缘起法也是根本没有的,缘起法也是毕竟空无所有的,也是毕竟不生、毕竟无生无灭的。缘起法就是法我,人法皆空就是凡夫所知一切法空,不管是色法心法,全都是空无所有。人法皆空,一切法空,这就是大乘般若经的核心思想。就如《大般若经》所说:“如我自性于一切法、以一切种、一切处、时求不可得,内外诸法亦复如是,都无所有,皆不可得。”

实际上,般若经到底是不是这个意思,我们只要读般若经就会知道,如果你愿意读般若经,从《心经》、《金刚经》开始,小品、大品等等,一直到600卷的《大般若经》,你就会看到,它的每一页每一句话都是在说这个“一切法毕竟空无所有”的意思。现在我们就来读一句,《大般若经》说:“缘起之法都无自性,若法无自性则无所有。”这就是说,缘起法是空无所有的。“一切法皆无自性”就是“一切法毕竟空无所有”的意思。所以说我们今天流行的对自性的理解是不合乎佛说的。《中论》中说:“自性即是自体。”也就是说,自性的本来意思是自体、自身、自己的存在。“一切法皆无自性”就是说一切法都没有自体、自身、自己的存在,那就是说一切法都是空无所有的意思。

我们再来看龙树论里怎么解释“一切法皆无自性”。先看《十二门论》的第一颂,这第一颂是全论的纲要,它是这么说的:“众缘所生法,是即无自性,若无自性者,云何有是法。”缘生法都是无自性的,一个法要是无自性的话,怎么会有这个法呢?这完全就是在重复我们刚引用过的佛在《大般若经》里说的那段话:“缘起之法都无自性,若法无自性则无所有。”也就是说,《十二门论》全论都是在证明佛说的这个意思:缘起法是毕竟空无所有的。《十二门论》又被称为《中论》的略本,也就是把《中论》的道理概括成十二门,每一门都是在论证缘起法是毕竟空的,或者说是从十二个角度反复地论证缘起法是毕竟空无所有的。

我们再来看《中论》怎么解释“一切法皆无自性”。在第一品“观因缘品”中说:“果从众缘生,是缘无自性,若无自性则无法,无法何能生?”众缘若无自性,就是没有众缘法,说得明了确切,我认为这话说得没有留下任何容许曲解的余地。

我们再来看《中论》的头两个颂子,这头两颂也是整个《中论》的核心,这大家都很熟悉,首先是“不生亦不灭”等八不,然后是“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能说这样的因缘,什么样的因缘?不生亦不灭的因缘,也就是说,因缘是从来没有生起来过的,因此也就从来没有灭掉过。从来没有生起来过、也从来没有灭掉过的因缘是什么样的因缘?就是从来没有存在过的因缘,也就是毕竟空无所有的因缘。能说毕竟空无所有的因缘,这样就能够很好地灭除所有一切戏论了。什么意思?因缘就是戏论,说一切因缘法都不存在,空无所有,才能很好地灭除一切戏论。就如《中论》里说“汝虽种种因缘欲成生相,皆是戏论”,说因缘法毕竟不生,毕竟空无所有,才能灭诸戏论,这才是因缘法的实相。只有“诸法不可得”,才能“灭一切戏论”,“戏论灭故,诸法则空”。这是《中论》的意思。

再看佛说什么是戏论,《大般若经》说:“一切有戏论者皆名为二。诸有二者皆有所得。……一切离戏论者皆名无二。诸无二者皆无所得。”戏论就是有二,有二的就都是戏论,假名都是相对而言的,因此一定是有二的,所以假名就是戏论。缘起法就是假名,也就是说缘起法一定是有二的,所以缘起法就是戏论。或者说,缘起法都是有因有果的,因和果就是有二,有二就是戏论,所以说缘起法都是戏论。“若法无自性则不应戏论。……达一切法无自性故皆无戏论。”“达一切法无自性”的话,那就是实证“一切法毕竟空无所有”了,那就没有戏论了,也就是无二了,也就是没有假名了,也就是没有缘起法了,也就是无所得了,也就是毕竟空无所有了,能这样说因缘,才能“善灭诸戏论”。也就是说,龙树论与般若经所说是完全一致的。

再看《大般若经》里的佛说来印证《中论》的核心思想:“佛告善现:若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如实知一切从缘所生法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来不去,绝诸戏论本性淡泊。善现!是为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能学从缘所生诸法。”缘所生法不生不灭,绝诸戏论本性淡泊,就是说缘起法毕竟不生,毕竟空无所有。因此龙树菩萨的《中论》整个就是在讲般若经的这个意思:从缘所生法不生不灭,或者说:一切法毕竟空无所有。

所以说,龙树菩萨的《中论》和《十二门论》总结般若经的核心义理非常准确,与般若经所说完全一致,般若经的核心就是一句话:缘起法毕竟空无所有。可以简单概括成:一切法空;也可以表达成:一切法无自性,或者是:一切法毕竟不生等等,反正都是一个意思:缘起法是毕竟空无所有的。

如果谁在看般若经和龙树论的时候,觉得有与一切法空相矛盾甚至相反的意思,那就一定是误解了经义,所以不能跟般若经和龙树论一切法毕竟空的核心义理融会贯通。今天可能还是时间不够用,否则只要谁提出来那一段文字与一切法空的义理不符,我非常愿意与大家一起来逐字逐句地把它的确切意思讨论清楚,而且最终一定会证明:般若经和龙树论就是在讲一切法毕竟空无所有,所有文字都与这个核心义理完全一致,而不会有丝毫的矛盾之处。

讲了般若经,全部佛法讲完了没有?没有讲完。如果说佛说完了般若经就入灭了,这个时候就会留下争论的处所,就是留下了争论的余地,因为他只讲了什么是空,但还没有讲什么是有,人们肯定会问:不会就是一切法毕竟空,什么都没有吧?那还有什么呢?如果佛不说,人们就不知道佛究竟实证到了有什么,不知道正确答案,自然就只能在不正确的答案——凡夫知见里毫无意义地争来争去了。

也就是说,如果大家都正确理解了般若经的字面意思,相信佛说的一切法毕竟空无所有是正确的,而且如果这个时候又自以为是,自认为佛把全部佛法都讲完了,般若经是最后的教法,把它终极化、决定化,这就等于是把般若经的一切法空见,给理解成了一个顽空见,这是很明确的。可是我们又都知道,佛的话不可能是顽空见。这自然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佛说缘起法毕竟空而又不是顽空见?这就需要解释,所以佛就专门说了《解深密经》来解释般若经里头所包含的甚深密意。

为什么说这个密意甚深?因为这个密意就是他在般若经里没有说出来的这个世界上究竟有什么,这是佛亲证的真实境界,我们凡夫不可思议,所以说这个密意甚深。佛在小乘经和般若经里所说的缘起法,都是我们凡夫可以见闻觉知的,这就不是甚深缘起法,而是用我们凡夫名言假安立的假名缘起法;但是这个世界上并非只有我们凡夫可以见闻觉知的法,还有我们凡夫不可见知、不可思议的法,那就是佛菩萨实证的真实境界,世界的本来面目,真实面目,这是圣者现量智实证的胜义境界,这个圣者境界对于凡夫来说就是甚深的境界,因为以凡夫之识不可以见闻觉知,它对于凡夫来说是不可思议的,所以叫做甚深法。

比如,佛在大小乘经里都经常说到的甚深缘起法,就是这种凡夫不可思议的甚深法,就是只有佛菩萨殊胜智慧才能实证的真实境界。如佛在《大般涅槃经》里说:“我经中说十二因缘其义甚深,无知无见不可思惟。乃是诸佛菩萨境界,非诸声闻缘觉所及。以何义故甚深甚深?……一切众生虽与十二因缘共行而不见知。……一切众生不能见于十二因缘,是故轮转。……是故我于诸经中说:若有人见十二缘者即是见法,见法者即是见佛。”又如《佛说稻芉经》中说:“佛世尊常说:见十二因缘即是见法,见法即是见佛。……即是见无上道具足法身。”又如《杂阿含经》说:“所谓缘起,倍复甚深难见。”《长阿含经》也说:“智者之所说,十二缘甚深,难见难识知,唯佛能善觉。”佛说缘起甚深,凡夫二乘不可见知不可思议,这在大小乘经中都经常说,大家应该也是比较熟悉的。

《成唯识论》里引了《密严经》中的一个偈颂:“非不见真如,而能了诸行,皆如幻事等,虽有而非真。”就是说,只有实证真如的佛菩萨才证见甚深缘起法。《成唯识论》解释这个道理说:“非不证见此圆成实而能见彼依他起性。未达遍计所执性空,不如实知依他有故。无分别智证真如已,后得智中方能了达依他起性如幻事等。”就是说,不把遍计所执性的假名缘起法完全彻底地空掉,就不能实证依他起性的甚深缘起法;而实证假名缘起法毕竟空无所有的就是根本无分别智,根本智证真如时一切境界都不显现,随之生起的后得无分别智才能证见世界的真实面目——甚深缘起法。

这个甚深缘起法究竟指的是什么?就是心,就是《华严经》说的:“三界所有,唯是一心。”这个世界上没有别的,就唯有心。用一句话来概括唯识的道理,就是“世界上只有心,心之外的一切法,不管是色法还是心法,全都是心中的妄想”。虽然我们凡夫感情上不好接受,无始以来我们老感觉心外的这些法都是实有的,但是事实就是如佛说的这样,这个世界上实际存在的就只有心。“三界唯心”是佛菩萨亲证的世界本来面目、真实面目,只要是心的认识对象,也就是我们能够认识到的一切法,就全都是实际上并不存在的,全都只不过是心里的妄想罢了。

我们心里都妄想了些什么呢?主要就是假名缘起法,就是我们现在见到的、听到的、感觉到的和想到的一切法,这都是我们凡夫的颠倒妄想。那世界上究竟还有什么呢?实际存在的就只有那颗能产生妄想的心。这我们用逻辑也可以推出来。比如有人说,我见到的都是妄想,那心也是妄想,哪儿有实际存在的心啊?你用逻辑推理,你既然有妄想,就一定有一个能生起这个妄想的、有妄想能力的心,因为想由心生嘛。或者说,你既然承认有妄想,就等于已经承认有一个能够生起这个妄想的原因存在了。这个是可以肯定的,如果你要是不承认这个,那妄想就成了无因生了。所以说承认有妄想,就等于承认一定有一个能够产生妄想的心,这用逻辑就可以证明,这个是推不翻的。

说既然确实存在心,那我怎么看不到呢?这是因为我们凡夫的心识只能认识到心的认识对象,而不能认识心本身。或者概括起来说,能,只能认识所;能,不能反过来认识能本身。如《般舟三昧经》说:“心者不自知,有心不见心。”又如《十二门论》里说:“凡物不能自知。如指不能自触,如眼不能自见。”就是说,由于我们凡夫的业障所致,我们凡夫的心识不能自见自心的真实面目。所以我们凡夫虽然都有心,但是我们不可能用凡夫心来反观自心,我们只能认识心的认识对象,只能见到心外之法,也就是说只能见到心中的妄想。那《解深密经》不是有心意识品,这不是说的心吗?这个心实际上是用心所认识的对象——色声香味触法假安立的心,是假名心,不是真的心,不是实际存在的、正在认识这些假名的心。

虽然我们凡夫暂时不能实证自己的心,但是,如果我们按照唯识无境的道理修行,逐渐远离心外一切法,也就是远离心中的妄想,就会像《华严经》说的那样:“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那就是转识成智、转凡成圣了,而圣者智就可以自然无碍地如实证见一切法。一切法实际上是什么?就是所有的心,因为这个世界上实际上就只有心。就如佛在《金刚经》里说的:“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如实知一切心,也就是如实证知一切法了,这也就叫做正遍知了。

这样说来,缘起法实际上是有两种:一种是凡夫可以见知的假名缘起法,这是凡夫名言假安立的缘起法,所以不是真正的缘起法。一种是凡夫不可思议的甚深缘起法,是佛菩萨后得智实证的真实境界,那就是“三界唯心”,这才是真正的缘起法,实际存在的缘起法,这才是真正起作用的缘起法,“一切唯心造”嘛。这种甚深缘起法才真正可以说是有的,而那种用凡夫名言假安立的缘起法,本来就只是个假名,并没有任何实际存在,就如《大般若经》说:“色毕竟无所有不可得,云何有生?受想行识亦毕竟无所有不可得,云何有生?……诸法亦尔毕竟不生,但有假名都无自性。”就是说,我们凡夫所见的五蕴、十八界、十二因缘等都是只有个假名,而实际上都是毕竟空无所有的。

但是,在我们凡夫尚未证见甚深缘起法的时候,佛为了给我们开示他实证的甚深缘起的道理,可以依据实际存在的甚深缘起法的真实境界,暂时方便说假名缘起法是有的,这就是佛说小乘法时暂时承认法有的密意。佛说他对初学佛法的人是“依生无自性性宣说诸法”,生无自性性就是指依他起性,这在后面还要详细说到。依依他起性,就是依据、根据实际存在的甚深缘起法的性相作用等,而用凡夫名言假安立一套假名缘起法来方便宣说缘起的道理,为的是让小乘人知道诸行无常、有漏皆苦,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鼓励他们断恶修善,积累福德智慧资粮,以便将来能够回小向大走上究竟了义的佛乘。

而对已发菩提心的大乘行者,佛就在般若经里说出了这种假名缘起法的真相、实相:实际上假名安立的一切法都是毕竟空无所有的,这就是大乘法和小乘法的根本区别。大小乘法相同之处是都承认没有人我,而不同处就是大乘法又多说了一个没有法我,由小乘的“法有人无”,变成了大乘的“人法皆空”。人法皆空,就是凡夫所知的一切法空,就是一切法毕竟不生,一切法毕竟空无所有。

到这时,佛只是说明了世界上没有什么,还没有说这个世界到底实际上有什么,所以佛又接着说了三时了义教法,说明世界实际存在的是甚深缘起法,这在唯识教法中叫做依他起性。只有到这个时候,佛才把世界上到底有什么、没有什么都说清楚了,这才圆满了佛说的全部教法,所以说这才是佛说的了义中道。而只强调什么是空、没有明确说什么是有的般若经就是未了义经,因为它只说什么是空就必然会产生问题:佛应该是没有把话说完吧?世界上还是应该有什么的吧?

现在还来继续说佛如何解般若经的这个甚深密意。小乘法讲人我没有,这个用世间法就可以证明,就是你找不到它。而般若经讲人法皆空,说缘起法也没有,这个人们就不好接受了,因为这跟世间见正好相反了,凡夫都认为缘起法是有的,而佛却说缘起法是无,凡夫当然不相信,这个问题用世间法凡夫见证明不了,必须用圣者的实证境界来说明,所以佛需要说《解深密经》来解释这个问题。

当时胜义生菩萨是这么问佛的(《解深密经》无自性相品):“世尊复说一切诸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未审世尊依何密意作如是说:一切诸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我今请问如来斯义,惟愿如来哀愍解释,说‘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所有密意。”

胜义生菩萨的意思是说,您在般若经里说一切法皆无自性,这后面一定是还有没说完的话,但是我不知道您这个密意是什么?请佛慈悲,把这里没说完的话都明示出来。为什么他这么肯定呢?就是因为如果认为这句话是了义,不需要再加解释的话,那就把“一切法皆无自性”这句话变成顽空见了,一切法都没有自体嘛,那就不可能再有其它存在了,自体尚无,何况其它?连本质都没有,从哪里产生现象?总不会无因而生吧。而我们佛教徒又都知道,佛说的话一定不是顽空见,所以就知道佛一定有还没有说出来的话,如果听了佛的解释,就会明白为什么佛说一切法皆无自性不是顽空见了。

佛赞叹他说“善哉!善哉!胜义生!汝所寻思甚为如理。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乃能请问如来如是深义,汝今为欲利益安乐无量众生,哀愍世间及诸天人阿素洛等,为令获得义利安乐故发斯问。汝应谛听!吾当为汝解释所说‘一切诸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所有密意。”佛为什么要连声赞叹胜义生菩萨?胜义生是十地菩萨,能不知道般若经的密意吗?因为他知道,我们凡夫看了般若经讲一切法毕竟空无所有之后,一定会有这个疑惑,就是那实际有什么呢?而这个实际有是依佛证境说的,佛如果不说,别人是猜不到的,所以必须得请佛解开这个密意,才能使凡夫菩萨们看懂般若经,也才能明白般若教法与唯识教法的次第关系,以及大乘法与小乘法的次第关系,从而对佛一生全部教法的次第关系都才会有一个清晰正确的认识。胜义生菩萨为了慈悲我们世间有情,所以请佛把看懂般若经的钥匙交给我们,从而使我们对佛全部教法的结构和次第关系有了一个正确的理解,协助佛解决了这么重大的问题,所以佛才连声赞叹他问得"甚为如理",你仔细听着,我来为你解释我说一切法空这句话后面没有说出来的所有密意。

佛是怎么解这个秘的呢?佛说:“胜义生!当知我依三种无自性性,密意说言一切诸法皆无自性。所谓相无自性性、生无自性性、胜义无自性性。善男子!云何诸法相无自性性?谓诸法遍计所执相。何以故?此由假名安立为相,非由自相安立为相,是故说名相无自性性。云何诸法生无自性性?谓诸法依他起相。何以故?此由依他缘力故有,非自然有,是故说名生无自性性。云何诸法胜义无自性性?谓诸法……圆成实相……。何以故?一切诸法法无我性名为胜义,亦得名为无自性性,是一切法胜义谛故,无自性性之所显故,由此因缘名为胜义无自性性。”

佛说我是依据三种无自性性这些没有说出来的话,密意说“一切法皆无自性”的,因为在说般若经的时候还没有讲三性,所以无法讲三无性,就只好暂时保留这个甚深密意了。我用现在的话来叙述一下佛说的这段话的意思:世界上的一切法共有三类,就是三性,佛是依据这三种法中都没有遍计所执性,来说“一切法皆无自性”的,这就叫做三种无自性性,三种无自性性无的都是遍计所执性。也就是说,佛在般若经里说“一切法皆无自性”,这个一切法仅是指的遍计所执性,实际上要完全彻底空掉的只是遍计所执性,而不是指另外两性,圆成实性和依他起性是有的,所以佛说“一切法皆无自性”不是顽空见。佛说的是不是这个意思,我们来看一下原文。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