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原来不读书
在佛教发展史上,六祖慧能可谓是一位卓有建树的高僧。禅宗因为他而焕发了无限的生命力。在佛教中国化的道路上,他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可是,让我们出乎意料的是:六祖原来不读书。
慧能俗姓卢,广东新州人。他命运坎坷,三岁的时候便失去了父亲,靠母亲一手拉扯大。为了度日,只好砍柴出卖以勉强维持生计。一天,他听人念诵《金刚经》,若有所悟,便打算寻求佛法。
公元670年,他安顿好母亲之后,便踏上了北上求法之路。途中,他遇到了一名同乡。这名同乡把慧能介绍给自己做尼姑的姑母。起初,这名法号“无尽藏”的比丘尼认为慧能樵夫出身,目不识丁,不堪深造。慧能一语惊人:“诸佛理论,若取文字,非佛意也。”比丘尼听后感到惭愧而又惊讶。
两年后,经人指点,慧能投奔当时的禅宗五祖弘忍。一见面,弘忍问:“你从哪里来?”慧能答道:“我从岭南来,一心求佛。” 弘忍说:“岭南人无佛性。”慧能答得甚是精彩:“人有南北,佛性岂有南北。”弘忍由此知道慧能根器不凡,就安排他去碓房去舂米。
八个月后的一天,弘忍打算托付法衣,为了考验弟子觉解的浅深,他命众弟子各作一偈,以呈现自己的悟境。上座神秀当仁不让,即作一偈云: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此偈一出,一时间全寺传诵。消息传到慧能耳中,他颇不以为然。半夜时分,他央求一个识字的童子将他所作的偈题于寺院的墙壁上。其偈为: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五祖弘忍看到此偈,不露声色,他说:“美则美矣,了则未了。”当晚三更,弘忍把慧能唤到禅堂,亲授《金刚经》,并付予法衣。
弘忍不愧是“伯乐”。慧能,这个目不识丁的樵夫果然是一匹“千里马”。他最终成为一代杰出的禅师。而且,慧能在曹溪传法三十多年,也培养了几千名弟子。他的弟子也各有建树。不久禅宗形成了青原、南岳、曹洞、玄门、法眼五大门派,此时的禅宗可谓“百花齐放”。
也许,“不读书”与禅宗“不立文字,直指本心”的意旨是契合的。不过,历史上确实有很多杰出的人物并没有读过书:慧能、穆罕默德、王艮……。在著名的鹅湖之会上,心学的开创者陆象山为了反驳朱熹的“道问学”,曾想提出:“尧舜之前,何书可读?”想想也是。
我读研究生时的导师曾经讲过一个故事。他和同事杨老师一起到一个寺院,碰到主持,便问:“假如我和杨老师同时出家,哪个更合适?”导师已经著作等身,对佛教也颇有研究。但是,方丈说:“还是那位施主更合适,可惜你有佛识,却无佛性。”佛识是一种知识,是读书得来的。而佛性即是一种觉悟,也是一种根器。它却是某种人性当中蕴涵的独特的东西。纵然,你可以读遍天下佛学书,但是没有“觉”、没悟性依然离佛性甚远。
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身边有很多有智识的人,尽管才高八斗、满腹经纶,但是却依然汲汲于名利,为红尘之网所羁绊。在这里,智识只是一种有效的利益计算的工具。它发挥的功能越强,实际上距离佛性越远。相反,一个恪守着道德良知,并坚定地履行着道德责任的人,即使他智识平凡,但是他却会距离佛性越来越近。毕竟,佛在超脱红尘的大智慧之外,渗透的就是大慈大悲的道德精神。在修行的道路上,事实也常常是这样,这两类人往往最终出现的是相似于“龟兔赛跑”的结局。
因此,智识上优越的人未必能够成就佛性,而智识平凡的人也未必不能成佛。“一阐提皆可成佛”。人有不同,但是成佛之“道”并无不同。正如《坛经》所云:“前念迷即凡,后念悟即佛。”吾侪岂不可勉之慎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