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的选择与信仰的思辩

 

关于信仰的问题,很多的时候--就是其信仰心态或者是因为长期生活与教育的熏陶而形成的带半习惯性的理念,这种情况的确也很普遍。就象西方不少的基督徒并没有极为认真地思考过感受过宗教问题,就成了一名基督徒一样,这是不同的社会大环境、个人成长的小环境所构造成的。这些人是不存在信仰的选择的,他们的父辈或祖辈以及周围的人都是这种信仰,自己自然也就是这种信仰了。

 还有就是,由于听到了别人或亲戚朋友们皈依了某个宗教,自己也得找一个以寄托其情怀, 也就随波逐流地(也可能是晕晕糊糊地)跟着去信了某个宗教。这样他们也就以为是确定了自己的信仰,有的就此完完全全地信定了,这样的人从其自身来衡量的话,走的也算是踏实,但它是一种人云亦云的心态,算不得真正的信仰;另有一些却在这以后开始寻找理论上的支撑,通过去学习或论证再去考察自己的信仰选择的合理性,使其可以更加有把握的走下去。不管怎么说,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开始,信仰巩固了认同其理论的合理性,而其理论又更加坚定了其信仰。这就完全可以说算是有了真正的信仰,也可以说--这样的方式就是纯信仰式的、非思辨式的信仰。

关于思辩式的信仰的选择,在这里,有选择一种信仰的两个阶段,第一种是漫无目的的摸索阶段,就好像一个丛林中的迷路者,找不到方向,更不要说出路。第二种是通过对生活及人生的思考,为自己画出了地图--一幅关于信仰的地图。于是乎,选择信仰的问题就变得非常简单、有效。思辩式的信仰选择--首先要做的第一个选择题是,是否需要信仰,也可以说,这个世界存在着两种人,有信仰的人和没有信仰的人,我们要选择做什么样的人,要选择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在“‘信仰地图’中,有三个大的方向,科学、哲学与宗教。有人选择科学作为信仰,也有人选择哲学作为信仰,但是在我看来,无论是科学还是哲学,其基本的精神,都与信仰格格不入。当你成为科学的信徒,你就违背了科学的精神;当你成为哲学的信徒,你就违背了哲学的精神。这样的人,在世界上的确不少,而且也的确在为害着这个世界。从历史上来看,科学的信徒与哲学的信徒,为害世界的事情还真不少。也许有人要问,宗教的信徒不也一样为害世界吗?但是区别在于,宗教的信徒只是‘可能’为害世界,而科学与哲学的信徒,则一定会为害世界。”这也就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科学或哲学以及其他的一些普遍性的观念(诸如无神论等)是不能作为信仰来看待的,不管是科学还是哲学等,都应秉承的是其思想或精神,将其作为一种有效的方法,进而有效地运用科学或哲学的方法、精神和思考,作为开启人类世界的新时代的钥匙或动力源泉,面对人类或自然时就会有真正的解决办法和途径。科学的精神,当然不会为害世界,还会造福世界和人类;但是这样的精神只是探索世界的一种方法,他只需要遵循,而不需要信仰,更不是一种信仰。

非常赞同“只存在是否严格遵循的问题,而不存在是否相信的问题。”这句话,确实如此,科学的精神和方法不在乎任何人的信与不信,她都会客观地展现出来,谁遵循她谁就会成功,反之就会一事无成,她可不会因你信或不信而对你不一视同仁,不要对她心存任何的侥幸心理,不要去把她上升到信仰的高度膜拜,更不能有意地将其归结为一种信仰,而陷那些实实在在地遵循其精神的人们于不义;从来就不应有什么科学信仰的一说,只有科学的思想精神和方法;还是老老实实地遵循她的精神为好,还是脚踏实地地运用她的思想、方法去一步步地面对自己面对自然吧。

哲学与科学则不一样,科学是只有正确的真理性(即被验证了是正确的)的才可被称之为科学,而哲学却是即使被验证了是错误的同样还是被称为哲学,因此就更不能作为信仰去看待了,诚如所言,“科学如果被人作为信仰,最多是局部的科学发展受阻”,影响不了科学发展的大趋势、大方向;哲学如果被人信仰,甚至可能会毁灭或阻碍整个社会或整个社会的发展。哲学只能是哲学,只具备了一门学科的功用,更不能作为一信仰,而科学却永远都是科学,科学的探索永远都是朝着正确的方向迈进着。

既然科学和哲学都不应或不能作为信仰,那么要选择信仰,就又不可避免地落到了宗教的范围里,这时候宗教,又可分为两个大类,一种是以个人为中心,另一种则是以社会为中心。前者包括了佛教、道教以及基督教等等众多宗教,后者则主要以儒家为代表。姑且不论这种分类是否准确,看了某些网友的选择就更明白了,网友们根本就没把其信仰的选择局限于宗教之内。若最后选择儒家作为其信仰选择的终点,当然是很有道理的,也很有深意,儒家面对是现实社会,所体现出来的也是积极的,儒家的政治色彩也比之释道浓得多。儒家高悬大同世界的理想和目标,几千年来直至当今,若是能仔细地再加上客观公正地看待我们现今社会的思想体系、伦理道德规范以及包括宪法在内的法律体系、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等等方面,占着主导地位的仍然是儒家的思想学说。由它的思想学说作为其厚重的底盘,儒家的思想仍是我们中国文化中主要的思想之一。

很有趣的是,在儒家遭受了普遍的误解,并且是在到了现在这个社会,“当儒家学说失去了科举做官的现实用途之后,要想使人信仰他,就变得非常的困难,因为他从不满足‘我’的欲望,也从不许诺各种个人的好处。他的吸引力就几乎不存在了,而现在的儒家信徒也就几乎不存在了,除了一些大专院校的儒家学说研究者,几乎没有人还会再接触儒家的思想,更不要说产生信仰了。”而人们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儒家,与其说是在选择信仰,还不如说是在选择一种切切实实的生活态度呢。这一选择须要莫大的勇气,并且是在进行了“处在一种漫无目的的摸索阶段,就好像一个丛林中的迷路者,找不到方向,更不要说出路”的思辨式的探索后,才能如此潇洒自如,尤为可贵的是“其选择,最终还是儒家信仰,有很多可以说的理由,而最大的理由,就是因为这种信仰不是为了自己。有很多名人名言深深地打动了我们,例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国为民,侠之大者’、‘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更是为了也做这样的一个人,为这样的事业去献身,为这样的大同世界的目标的实现所给自己提出的要求或对此的承诺。这是一种非常高尚的选择,笔者深表钦佩,并予祝网友们在这一选择下有一个崭新的人生历程。

没有信仰的人, 不是被称之为“快乐的猪”,就是被称之为“骆驼”。这些都是象尼采这样的人对其的昵称,其实也没必要对其揶揄,看似没信仰的人不一定真的就没信仰,有些人的信仰是没被人看穿或没有去宣扬过的,象庄子那样,逍遥地生活也是不易做到的,好多隐士其实是很有抱负的,就让各人按个人自己的方式去活吧,不管是有无信仰都可为社会、为他人、为自己做出贡献的,只要他做出了贡献就是值得尊敬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