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老师问答

 

问:在修学大乘菩萨道的过程中,对世间无常之法虽能认同,但对发生在世界各地的大灾难,不只不能感同身受,常常还觉得跟自己无关。请问黄老师,这是为什么?

答:对于众生的苦难“不能感同身受”,就无法建立与众生的“同体大悲”。这显示出我们修“大悲心”的障碍。

我们到底造了什么业,才会起这样的障呢?

悉达多太子以慈眼观众生时发现,原来一切众生都活在互相欺凌、逼迫、吞噬的生态中,因而得出“世间皆苦”的结论来。

近代的思想家们也提出"生存竞争;自然淘汰;适者生存"的道理,更有甚者,许多经济学者认为战争是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有效手段,换句话说﹕战争是控制人口泛滥的好办法。

说开了,众生之间的基本互动关系就是“争斗”。

我们攀缘到这六道轮回的斗争场中来受生,本就带着极大的争斗心来的,我们每个人今生的经历都在在为此作证。且不论在社会上求生存及改善生态的斗争,就是在亲情和男女之间互动,也只是不断的争斗,例如老是在计较着你欠我的,还是我欠你的;你欠我多,还是我欠你多。讲来讲去,还是逃不过佛陀的最高总持﹕“汝负我命,我还汝债。”(《楞严经》)

既然我们都活在这样的生态、心态之中,对他人的苦难必定不能、也不要去“感同身受”。因为我们的感受应当是“幸灾乐祸”才正常呀!

就算偶尔发起的“同情心”、“怜悯心”,也只不过在表达﹕

一,自身对苦难的无力与恐怖;

二,未能身受的罪恶感与侥幸心;

三,自欺的幸福感与憍慢心,在找寻力感的体现。

不管怎么样,真正的慈悲心是起不来的。

只有当我们厌离对世间的贪爱,放舍对三不坚法?身命财的攀缘,

出离了世间这个斗争场,不再作为竞争者的一员,这时,我们才不再“幸灾乐祸”,我们才会有心量去感受别人的苦难。若能“感同身受”,即是大悲!

 

问:我每天为生活奔波,虽逼迫无暇,但我还是想从中找寻到一点一滴的清静自在。请问黄老师,我该如何做到?

答:这个问题问得好,反映出你内心追求光明的动力。

命运和生活是很难了解的。当我们面对一个情况时,不管好坏苦乐,已经是在受一个“果报”了。事实上,当我们受生为人,来到这个世间,也是一个果报-- 前世作业为因缘而产生的果报。只要我们有所作业,不论善恶,一定会产生一种相应的果报,这就是佛教中的“因缘果报法”,或简称因果法。

“果”与“报”严格讲来是两件事:有因聚缘而生果,当我们受果时,我们有选择决定如何去反应,也就是如何去答报所受的果,这里很有讲究。

我们可以选择去苦受或乐受,我们可以选择与这所受的果去进行良性互动或恶性互动,这就叫善恶报应。无论善报或恶报都要引发下一轮的因缘果报。

如能喜受善报目前面对的果,则易引发下一轮的善因、善缘、善果、善报;反之,若苦受恶报,则将引发下一轮更恶的因缘果报。

慧能大师说﹕“思量善事,化为天堂;思量恶事,化为地狱。”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一个小学生爱玩淘气不用功,受到老师责骂处罚。面对这个果,他如能“思量善事”,他就能知错,并会感激老师对他的关切,从此改过,勤学善修,如是喜受善报,将来成就为品学兼优的人。

但如果他“思量恶事”,认为这是老师讨厌他,故意虐待他,愤而不上学了,每天在街上游荡,去沾染社会各种坏习气,他的前途,必定很坎坷。

同样一个人面对同一个情况,是有选择的。一个不学佛的人,常会不自觉地忘了自己原是有选择的。

这样,便会放弃了自己选择权,放弃了选择权的人,经常怨天尤人。

怨天尤人虽可用来自我解嘲,把责任推给老天爷及别人,但解决不了真正的问题,只能把自己推入更加黑暗更无助无力的境界。因为,这时我们已将自己交托给了别人,而交托的对象正是那一向对我不公平的老天爷和那些专门辜负我的恶人!

这正是“思量恶事”的果报!

希望你能尽快地把自己的命运掌握权夺取回来;希望你能随时警惕自己不要思量恶事;希望你能练习随时、随地、随人、随事都能思量善事的功夫。

 

问:我想学佛,却“发动”不起来,因为老是觉得学佛太难了,我可能作不到,我该怎么办?

答﹕学佛修行听起来蛮复杂的,其实,一点也不,难的是在迈出第一步,其它的步骤和次序是越走越轻松,越轻松越快。

因为我们只要诚实、勇敢、坚决地走下去,一面走就一面开启自心更大的智能力,自心实力越强,这路就更好走了。

好比一个人用身体的力量去拉车、推车,使尽了浑身的劲儿,也弄不了多远多快。但如果发动了引擎,依靠汽油的爆炸力来推动车辆,那么即使是满载货物的十八轮大卡车,即使是陡斜的上坡路,照样儿奔儿奔儿地跑。

鼓足劲儿,快快迈开第一步,我为你加油!愿三宝加持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