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理经>解说》序
《正理经》是产生于印度次大陆经书时期后期的一部著作,是婆罗门教正宗之一正理派的根本经典。此经非一人一时之作,大体上说,其第一卷中十六范畴当系正理派始祖乔答摩(公元50~100年)所提出,后复经正理派论师汲取《遮罗迦本集》和《方便心论》等著作中的论法发展定型,并增补了有关误难和负处的内容,成为《正理经》第五卷。此经第二、三、四卷主要是写正理派与佛教中观宗以及其他哲学派别论争的。由此可知,其成书年代当不会早于三世纪,所以《正理经》最早的注释者富差耶那(约五世纪)常有“圣仙们”的提法,显示出此经融入了正理论师的集体智慧。
此经在编篡过程中也受到佛教中观宗的批评,如龙树的《广破论》和《制服量论论》,都对《正理经》所论述的十六范畴提出全面破斥。但后来佛教瑜伽行宗的世亲和陈那则对《正理经》的论法采取批判吸收的态度。发展其合理的部分,舍弃其不足的部分,形成佛教因明特别是新因明的体系。
《正理经》翻译到我国还是比较晚近之事。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从日译本转译《正理经》,并引译了富差耶那的《正理疏》中的一些注释,后来,刘金亮和姚卫群先生又分别从梵文译出《正理经》,这样就有了三个完整的译本,有裨于学人通过比较来理解文义。刚晓法师对这三个译本作了仔细地对比,并在此基础上对《正理经》作了简释。这是一项很艰辛的工作,但愿他的简释对初习者有所启迪。然而,这只是简释,且是讲课实录,受到课时的制约,不可能面面俱到。如《正理经》中涉及印度众多哲学派别的思想观点,有佛教部派哲学、大乘中观教义,有婆罗门教正统的数论、瑜伽、弥曼差、吠檀多思想,以及耆那教、唯物论、文典学派、无因论等学说,简释只能点到为止,不克深入论析。也正由于是讲课实录,它的优缺点均十分显然。优点是心之所至,想到就说,不加矫饰,但又并非信口开河,而是有备而讲,事先作过深沉的思考;缺点是严谨性不足,即兴式的发挥和信手拈来的例子有时不免枝蔓之嫌!但我很欣赏刚晓法师客观的治学态度╠╠在解读《正理经》时,暂时离开佛教徒的立场,这就避免了将简释写成批判性的疏解。
刚晓法师笃志好学,博览深思,勤于撰述,锲而不舍。我为佛门中能有这样一位前途未可限量的年轻学者而感到无任欣慰,为他在因明研究上取得不俗的成绩而由衷高兴。因明本是佛家所倡导的一门学问,佛门中人理应为继承和发展这门学问而作出贡献,然而实际的状况是,除了藏传佛教各寺院札仓的学僧比较重视因明理论的学习并形成摄类辩论的良好学风外,汉传佛教各寺院却并不很重视这门由玄奘大师传回来的佛教方法论,尽管因明初传时有过一时之盛,玄奘大师及其门下大德为此作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贡献。因此,当今亟需热心弘扬因明的佛教学者来继承和推广这门佛教方法论,使之不再重沦绝学之境。刚晓法师正是从事这项工作的佼佼者,我期望佛门中能涌现出更多的因明学者来,俾使唐风长存,灯灯不息。
于沪上寓所还芝楼
二千零五年六月二十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