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届吴越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

2016年10月14日

1、略析佛学院教育以树造人格及慎设学科之重要(宗 澄)

2、禅宗慧能般若教育思想研究(海 慧)

3、试论现时代背景下的佛教教育(王宏涛)

4、迈向现代僧伽教育课程体系的构想(宋萑  黄毅英)

5、近代居士与佛教教育(张 佳)

6、佛教教育应积极应对世俗观念(闵 军)

7、佛教学术繁荣的远景设想与前期平台建设(袁经文)

8、马来西亚汉传佛教教育的几种形态:以马来西亚佛学院为主要考察对象(杜忠全)

9、汉传佛寺居士教育与中国佛商文化(李栋财)

10、太虚的佛法理性观与其修真应俗圆融的佛教教育观(罗同兵)

11、立足佛教基本教义 促进佛教教育发展(吴小丽)

12、青少年佛學教育的「翻轉教室」教學模式(孫淑儀)

13、講述教學法應用於青少年佛學教育之探討(黃玉真)

14、心智圖於青少年佛學教育之應用——以講述法、合作學習為例(曹舜賢)

15、推動青少年佛學教育議題之芻議(楊思偉)

16、论印度学在牛津大学近代佛教教育中的基础地位(王冀青)

17、台灣地區之高等佛教教育的現況分析(黃國清)

18、终生仰止:佛陀的人格对教师素养的观照(李宇环)

19、试述僧伽教育之铸就僧格(释振铭)

20、民国时期武昌佛学院的教育理念、办学方式及其现代启示(沈 庭)

21、南传佛教传统佛寺教育方式——西双版纳傣泐南传佛寺的“科勇”基础教育(姚 珏)

22、试论太虚大师的女众教育观(邬宗玲)

23、浅论民国佛教形态与天台佛教改革(果觉)

24、民国时期僧教育情况梳理(江晖)

25、大足宝顶《观经变》中的通俗净土观念教育(杨春雨)

26、对“江苏僧师范学堂”文史资料的初步整理与浅探(钱 程)

27、关于佛学院教学的几条建议(释道运)

28、太虚大师论僧伽教育(郑启奎)

29、深入大众理论视野的“善恶”伦理教育——基于佛教与现代儒学合作教育的学理简论(刘军峰)

30、亡羊补牢  犹未晚矣:汉传佛教院校公共基础课程建设小议——附:佛教院校公共基础课程《佛教古文选》课程方案(征求意见)(李发良)

31、大乘显宗的依师之道(释龙相)

32、佛教大学与大学佛教——再谈佛教教育的现代转型与发展(刘雄峰)

33、早期禅宗的净土念佛观(存德)

34、民国时期政教各方关于佛教教育体系之争议(许淳熙)

35、从浙江佛教教育的基本格局看现代佛教教育的特征与使命(邓伟峰)

36、南诏大理国白族佛教密宗阿叱力教派教育理念及模式初探(朱安女 王军)

37、基于Coursera的佛学“慕课”(MOOCs)现代教育方式探索(徐玉红 曾秀娟)

38、智敏上师论佛教教育(罗 宁)

39、赵朴初人间佛教思想与佛教教育——兼论佛教美学的美育意义(蔡洞峰 殷洋宝)

40、太虚大师的人生佛学教育观(黄伟龙)

41、能海法师传译《现观庄严论》及相关教学实践(释观清)

42、妙湛老和尚佛教教育理念探析(李万进)

43、佛教教育与佛经翻译——以鸠摩罗什为例(李 亮)

44、敦煌唐宋时期的传统教育概况(胡同庆)

45、对儿童读经运动若干误解的澄清(吴恺)

46从中国汉传密宗的圣密家庭设施和三种教育看当今青少年的培养(金刚师红)

47、藏传佛教寺院教育与现代学校教育的组织体系比较研究(何杰峰)

48、佛教教育中的美育:以佛教艺术为中心(陈衍德)

49、晓云法师的境教美学思想、东西方文化沟通与佛教大学之创办(赖贤宗)

50、How Buddhist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should be?(Ven. Prof. Gallelle Sumanasiri Thera)

51、佛学院教材建设调研报告(宣方)

52、佛教六度对素质教育的借鉴意义(王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