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与人生
杨蓓
中年,修行的好阶段
中年,是人生一个承先启后的阶段,经历人生前面的许多经验,在转化“当下”阶段有深刻地反省,藉由与人分享,迈向真正的解脱之道。
中年危机的转化过程不仅只有追求自我的净化,其背后还有很多目的。中年阶段,面临死亡的威胁,“转化”便会趋于强烈,有人将能量转至宗教上。学佛除了求取个人解脱之外,更重要的目的就是“利他”,而且两者是一体两面。
中年阶段,强调的是“解脱之道”,教你如何从旧有的地方跳开,像火箭升空一样,丢掉一节又一节的负累,从中年危机里解脱,真正做到转化。但是,不能乱丢呀!这个“丢”的过程其实是反省,要懂得收藏、归位和安放。然后,告诉自己这些结束了,现在可以往别的地方去开创。然而,收藏、归位、安放的过程是由与人分享的过程、与人互动之间,彼此互为镜子,不论用什么方法修行,归纳整理自己过去的历程,帮助自己与别人在日常生活中观照、实践,才是重要的。所以学佛帮助我们安走这段路程,藉由修行方法体会“当下”,明了“中年”是人生的转化阶段。
“利他”就是分享经验
为什么要提及“利他”呢?我常觉得人如果没办法安置过往的经验,如何用比较纯净的状态去帮助他人呢?我的学生常提出这样的疑问:当自己的心理都不健康了,怎么帮助别人,让人心理健康呢?唯有整理好自己、面对自己,才能与别人互动分享──无论是聊天或唠叨都可以。最好能多聊天而不是唠叨,唠叨是单向的,聊天是双向的,免得落入“中年人爱唠叨”的刻板印象。透过聊天一方面可以厘清自己思绪,一方面可以帮助别人整理自己,这就是“利他”的意义。
家人对我说:“自从你开始学佛后,就变得少说话了,而且喜欢独处。”他们无法了解那是我正在历经“转化”,也我在整理自我。后来渐渐发现,以上这些过程是需要与别人分享的,因为自己会在某个问题上打转,藉由和别人互动,则会有新的讯息刺激,这将帮助彼此往前跨进一大步,所以称之为“利他”。
学佛也在培养我们的慈悲心,但我却会衡量自身的力量,如果做不到,便不勉强去做许多伟大的“利他”。我只是小小的利他──和人分享经验。从事心理辅导工作,听到很多人的故事,自己心里也会有变化。我非常感激这些被辅导的人,用自身故事教导我;其实,另一方面我也接受他们的辅导。「利他」让我们可以互相学习。
放下我执,活出自我
教书的人很容易犯傲慢的毛病,而有些学佛人也是,认为学佛这条路是最殊胜的。于是分享时,就常强势地灌输他人:这样最好,你一定要……分享的空间因此变窄。对中年人而言,整理出未来新方向和新目标的过程,是很好的利他时机。一边整理自己,一边和人分享心得,甚至是转化的经验等等,这便是利他的第一步,如此也将更能确定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
然而,怎样泯除傲慢呢?从拜佛经验里,我看见自己的傲慢、主观性,也就是“自以为是”的迷障。反省后,我以为该更用心地看管自己。特别是和别人分享、整理经验时,无论是“利他”或是“慈悲”,其实这些字眼都含有傲慢的成分。利他,其实已有人我之分;慈悲,是我对你慈悲,也有我执。所以真正利他、慈悲的人,脑袋里没有这些字的存在,只是活出自己,周遭人士也因此受益。
未来,我要努力活出自我,慢慢消融我执。细想一下,其实别人帮助我的,恐怕比我们付出的还多,只是我们从来不太觉察,还常以为是自己在帮助别人,这是一种吊诡,在其间我执相对地也越来越重。活在世上,每天有许多事要做。以前我常倾羡地向法师朋友说:“放下俗世红尘,这是有福气的人才能做到的。像我就没有这福气。”可是他们却告诉我:“你以为我们什么都放下了啊?出了家,还是得面对许多事。”我才明白:原来出不出家并非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如何藉每个经验修行、慢慢消融我执。
我曾经很羡慕弘一大师,他尝尽人间烟火后,可以放下一切。中国士大夫大抵对出家都有这般浪漫想法。然而,一路学习下来,才发现能真正走过自身经验,在经验当中修炼自己,慢慢去掉我执,并潇洒于天地之间,才是历久不衰的浪漫。
中年,是修行的好阶段,经历人生前面的许多经验,拥有丰富的资产。在转化阶段需要很深刻的反省,很多人乐意走上学佛之路,也有人没有意愿,觉得学佛不能当作人生重心。我只能够依个人经验告诉大家:学佛,表面是自利利他,可是要真正走出来,是要能放下我执。然后你才能活得如行云流水、不着痕迹,所谓“慈悲”等名相,都不再重要,因为你就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