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走了,别哭
李奇
楼下明老师的夫人去世了,明老师和他的独生女儿送她上了殡仪馆来接的车。可是,明老师和她们的女儿却没有哭。这多少有些令人奇怪。生离死别,有多少人能不哭不泣?而且,这种气氛还会影响四邻,跟着悲哀。
《世说新语》记载,晋·简文帝逝世,孝武帝登上皇位。服丧期间,一次,天黑了孝武帝还没有哭灵。于是侍从提醒皇上:按惯例应该哭了。你再不哭,“按惯例”你也“应该哭”。当然,如果你确实不能哭,哭不来,不会哭,这事现在也好办,你出钱,会有人帮你哭。见报上说,武汉有了“哭灵专业户”;河南有位农村女子,“幸福生活‘哭’出来”,而且还哭成了方圆数十里的名人;重庆有位下岗女工,“她让‘哭丧’成为艺术”……总之一句话,丧事,怎么会不哭呢?就是那些可以称之为“白喜”的丧事,按“惯例”也是要哭的。所以丧事不哭,太例外了。
我家与明老师家是楼上楼下的邻居。虽然住在一个社区不过两三年的光景,彼此也不太了解,但是见面总是笑脸相迎,客客气气,招招呼呼的。现在明夫人走了,我们当然也应该去送一送。这使我们多少知道了明夫人的一些情况。先说年龄,才51岁;去世的原因呢,是癌症之一种夺去的生命;见来祭奠的单位,生前应该是工商系统工作的。听明老师说,明夫人的这病被检查出来有一年多一点,但是直到去世,她却没有叫一声痛,表现得很坚强。当然,也走得很安详、平静。连她的丈夫和女儿也如此地平静,使自己心爱的妻子、敬爱的母亲能够平静地离去,这,在明夫人,就只有在天之灵知道了。但是住在这个社区的六百多户人家却可以作证:明夫人,您真正地能够“安息”了!
但是话说回来,明夫人的离去,以年龄计,才51岁,这时候的明老师和她们的女儿,不会不伤悲吧?以病情论,癌症,明夫人不会不痛苦吧?但是她们为什么不哭不嚎,这大概就是因为她们选择了“坚强”。人生一世,谁没有病痛,我们,也能够选择坚强吗?当我们的亲人被病魔夺去生命的时候,我们,也能够处之以平静吗?太平盛世,平常人家,实在没有什么好“考验”的;生老病死,才是人生的“惯例”。如何对待和处理人生的这些“例行公事”,也是个人和家庭的能力和一种修养。处理得好者,又何尝不是人生的一种艺术!
所以,妈妈走了,别哭!爸爸走了,也别哭!人的生命总是有限的,孩子,别哭,应该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