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老师问答
问:我们的知见觉是真理吗?
答:首先我们应老实承认,我们至今经常是处在不知、不见、不觉的黑暗中,而所知、所见、所觉必定全都是妄知、妄见、妄觉。
因为我们的知见觉,全靠自己的眼、耳、鼻、舌、身五种感官,我们一死,五种感官全坏。因此,我们所知见觉的,绝不可能是真理,因为真理必须是永恒不变不坏的,如何能用随时可变可坏的,去认识那永恒不变不坏的呢?
问:怎么才能正知、正见、正觉?
答:须知,能正知、正见、正觉的,绝不是随时可变可坏的眼耳鼻舌身,它是心能觉悟的作用,叫作觉性,又叫佛性。
心并不靠眼耳鼻舌身才起作用,我们睡着时都在不断地作梦,就是明证。
心之所以不能正知、正见、正觉,有两个原因﹕
一、是意识中存留的障碍--业障;
二、是通过五种感官所受到的限制和扭曲。
除去业障的心,不再去依靠五种感官,才能发挥正知、正见、正觉的作用,这就是自心觉性(佛性)的体现。
问:正知、正见、正觉的对象是什么?
答:一、一切人事物不断的生生灭灭,以及生灭互为因果绵亘不断的互动关系。
二、永恒不变不坏的真理。
问:在每个人、事物上都能应验的法,就是“真理”吗?这些法都“究竟”吗?
答:依世间法来说,任何放诸四海(世间)皆准,在一切人事物上都能应验的法,可算是“真理”,但却不“究竟”。
为什么呢?因为还是“相对真理”,故不得究竟。
为什么说是相对真理呢?
因为有造者、受者故;有因有果故;有本有末故;有生有灭故。
因为造受相对存在故;因果相对存在故;本末相对存在故;生灭相对存在故。所以说它是不究竟的相对真理。
只有“绝对真理”才是究竟。
问:怎么才叫“绝对真理”?
答:《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中说﹕“无有自在,依他而立,系属众缘。”这就是“相对”的定义。因此“绝对”者,是自立自在之法;是不系属众缘之法;是不依他而立之法。《维摩诘所说经》上说﹕“法无有比,无相待故;法不属因,不在缘故。”
《妙法莲华经》中说﹕“唯佛与佛,乃能究竟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
故知,直到我们能穷尽一切相性体力作;一切因缘果报;一切本末,方得究竟。
离一切因果法,穷一切因果法之本末,方得究竟。
究竟者,方可名为绝对真理,又名诸法实相,又名第一义空。
问:我一直想把佛教音乐作一番创新,摆脱汉传佛乐的传统巢臼,不知这样是不是如法?因为佛法是不可以现代化的,是吗?
答:是的,如果我们把佛陀的身教和言教,当作真理看待的话,真理必须能放诸十方三世皆准;真理必须能打破一切时间空间的界限,才能叫作真理。
如果因时过境迁,而不再有效,必须经过“本土化”或“现代化”的修正妥协,那就是经不起时空的考验,那还能把它叫作真理吗?
这本土化、现代化的说法,就是谤经毁法,极可怕的罪业。
但是,汉传佛乐却算不上是什么真理,当年佛法西来汉地,主要只是文字的部份,根本没有乐谱。至于乐器的制造及操运方法,恐怕也没有传来。
因此汉传佛乐,只是古代汉人依自己的品味格调,自创出来的一套音乐,它是古代汉文化的一部份,经过历代的沿革,和近代史上一波波的文化革新运动,现代汉人早已不活在古代汉文化中了。因此,汉传佛乐也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
对于您的豪情创意,我除了大声赞叹之余,还想跟您提一点外行的建议,请您包容:就是汉传佛乐中的“晨钟暮鼓”、“青磬红鱼”的情调还是很能激发感动人心的,可能是汉传佛乐中最可珍视的一部份,您说是吗?
问:我非常喜欢黄老师回答的关于“怯于问难”的五个原因,但是也有人很喜欢乱问问题,那又该如何去克服呢?
答:“乱于问难”有四大障碍,也需要一一去克服:
一、喜欢表现自己,或否定别人,东问西问,大发谬论,借别人的酒杯浇自己的块垒。
二、为了对说法者表示亲蜜,并和说法者建立一种特殊的私人沟通渠道。
三、为了要求认可,非要听到自己想听的或认为对的话,一直乱问。
四、同一个问题,连问三次以上,表示没有问难的诚意,只想借着发问,发泄自己的情绪,并进一步抱怨、谴责、控诉、否定别人。
问:怎么样才能解除老人家们亲近佛法情绪上的障碍?
答:(一)老人家觉得身边的“年轻人”,似乎都不被老病死苦所困扰,因此对自己的老病死有严重的罪恶感,常自觉因年老多病无用,变成别人的包袱和累赘。对老病死的恐惧,更使自己感到无力和羞耻。如果身边的“年轻人”,有人肯诚实勇敢地挺身而出,并对老人家老实承认,凡是没有专门修学过对治老病死这门学问的人,没有不受困扰的,也没有不感到恐惧的,只是多数人愚痴麻木,自恃年轻,还以为有时间和空间来逃避面对老病死苦。
(二)佛法很可能是“迷信”,但它却是一种专门研讨老病死苦的学问。也许全是骗人的,全是假的,全不灵。但我们何不打开心来看看,它可不可能不是迷信?它可不可能也有些道理?且不要把它当成对决者,看看它是否还有些参考价值?所谓“ 病急乱投医”,有人得绝症,既然医院宣告不治,管他什么偏方也会试试呀!说不定……
(三)应以“身教”为重,而尽量避免“言教”。
如是,就可解决老人家亲近佛法在情绪上的障碍。
问:怎么样才能帮助别人解除亲近佛法在理念上的障碍?
答:解决这个难题,有个先决条件,就是先得老实承认,对方心里的障碍,也是我们自心尚未拆除的障碍;他所感到的抵触和排斥,也正是我们自心尚未能完全调伏的抵触和排斥。否则,在开解他时,我们就不会感到如此无力。
《维摩诘所说经》上说﹕“若自有缚,能解彼缚--无有是处;若自无缚,能解彼缚--斯有是处。”
先把对方的问题,反照认领回到自心,再勇敢诚实地剖析自心,问题就好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