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外汉说

 

  “缘起”说是佛教的基础理论之一。佛陀在创立佛教时,是以反婆罗门教的姿态出现的。佛教以宇宙万法(事物)皆由因缘和合(无常,成住坏空),否定至高无上的永恒的神界存在,主张解脱人生烦恼,必须回到人的内在性超越。因此,原始佛教的精神不仅是非神性的,甚至是非宗教性的。基督教、婆罗门教的理路是人神二元分立,在有限的个体与人格化(一神或多神)的神之间追求沟通,神是无限永恒的外在于人的。因而,其基本功课是祈祷,婆罗门教尤重杀牲祭祀、赞美和贿赂,而佛教徒的基本功课则是禅定。至于佛和佛教的梵化、神化、巫化、鬼化以至偶像崇拜,是后来的事,也是“世间”因缘和合之“俗谛”,既不可取,也不能舍。
  后来的佛教各宗派对“缘起”和“缘起无自性”(即“空”)却有不同的理论。佛陀入灭之后,佛教分为上座部、大众部(也即元老派和少壮派),这便是后来的小乘和大乘的起源。龙树(公元三世纪左右)是印度初期大乘佛教中观学的创始人,被称为是“八宗共祖”,他的核心思想“空”几乎成了佛学的代名词,佛教也因之常称为“空门”。
  对“空”的理解,是中观学的关键。如果把“空”理解为“无”,则落一边,则“无”对“有”,“空”对“实在”,此庄子“有待”之谓也。例如,小乘一切有部认为否定了实有,则“空”也不能成立。该学派学者众贤在《顺正理论》卷十三明言:“非离假依,可有假法。”认为假法(空)不能离开其依托(实有)。该派认为法之缘起为假,而和合之元素是实在的。与小乘一切有部相近,唯识学的“空”观,也是二元分立。实有与空相对待。该宗经典《瑜伽师论》卷三十六“真实义品”说:“若唯有假无有事实,即无依处。”[作者此处对唯识的理解实际上是错误的,但既然作者说是“门外”之谈,所以,我只指出其误而没有给改]
  唯识学中的法“空”是指遍计所执的独立于心识的外境,而建构外境之心识还是有的。
  如来藏学虽然外境空,心识也空,我法俱空,但是却认为如来是不空的常住真心。这样,被佛陀从前面斥拒的不生不灭的神,又乔装打扮从后门进来了。
  龙树的中观学“空”观,并不是将“空”简单地等同于“无”、“不存在”,而是“缘起无自性”--不是绝对否定事物的不存在,而是否定事物常住不变的自性。事物是“如幻如梦”之假名。因此,罪福因果,转染还净,世间、出世间也才能成立。
  中观学强调“不落二边,行于中道”的意义在于对抽象概念思维的破斥,认为着执落边则不能把握诸法实相,只能依“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直觉证悟。
  但是,中观学不是简单地摈弃概念,而是如何对待和运用概念。概念、言说是“世俗谛”,涅槃之不可言说是“第一义谛”。佛经说佛是不可思议,是说不可由概念逻辑思维来理解和获得的。
  龙树《中论·观四谛品第二十四》说:“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不可言说的第一义,要借助语言概念来说明、显示。语言只是工具,借用的语言只是假名,包括“空”、“如来藏”等概念,也只是度众生的筏,是心造之假托、设定,也应作如是观。同时,第一义谛并不是存在于世俗谛之外,其不可言说,只有通过对世俗谛的揭蔽、解构来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