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老师问答

 

  问:常听人说“善有善报”,但我长期以来作佛事,老是办得不顺心,却反而惹来一肚子怨气,这到底是为什么?
  答:“为什么”这三个字是现代人使用的语言,别看它经常被许多人挂在嘴边,若是一个深心诚意的人发出这三个字时,那么它的实质内涵应当是:“到底以何因缘,而导致这样的结果?”
  我们以“好心善意”为因,再由此“因”去召集和合必要的有利条件,这叫“以因聚缘”,条件具备时,就叫缘份够了,一个善果就必然发生,叫做“成就”。任何一个预期效“果”,都必须有正确的因和缘来成就,这叫“因缘聚足”,必然会有成“果”。若不具足,则预期之果不生。
  这就是佛法中最基本的“因缘果”法。
  我们发愿为老佛爷办事,所谓“作佛事”。若事办不成,只可能有三个原因:
  一,因不足--所发的心愿不净--有私人意图挟带走私。
  二,缘不足--还没能召集聚合足够的必要条件。
  三,二者都不足。
  从这个“因缘果法”来检视为什么把事办砸,就能得到正确的答案,也找到了我们所犯的错误,更重要的是开启了能正确观察揭示因缘果的智能。这就叫以善根福业来正确“答报”佛教的因果法,又简称“福报”。至此,便圆满了“因缘果报法”。
  但愿我们今后都能以最大的诚实和勇敢,依此“因缘果报法”,对一切人、事、物进行正观察和正思惟,如是方顺佛意;如是方能为佛办事;如是方能惠利众生,更不会因事不顺心而惹来一肚子怨气。

  问﹕为什么我们必须要受到更深、更大的苦的教训才能知苦?
  答﹕因为我们认为目前所受的苦,还有办法去转移、麻痹,还有力量去欺误覆藏。
  “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是我们最常使用的欺误覆藏法。我们总不肯把这“头疼、脚疼”提升到“苦圣谛”的高度来,不肯承认这是人人难免的“病苦”,同时也是与健康的“爱别离苦”;与身痛心苦的“怨憎会苦”,总之是“求不得苦”。
  与亲人恶性互动完了,各退一步,偃旗息鼓,说一句什么“床头吵,床尾和”来解嘲就算了,总不肯承认这就是怨憎会苦-- 亲化为怨;这就是爱别离苦--恨取代爱;这就是求不得苦-- 彼此根本永远无法满足。
  佛陀在《大乘大般涅槃经.四圣行品》中明敕﹕“一切尽入苦谛”,就是要我们随时把觉性提起,把这一切“小病、小痛、小悲、小恼”,自觉地提升到“苦圣谛”的高度上来,如是方名“知苦”。如是方能念念开佛知见,不开众生知见;如是方能行上“知苦--怖畏--厌离--惭愧”的正法修行之路。

  问:佛陀要我们出离饿鬼爱,但在《盂兰盆经》中,又说要孝顺“七世父母”,这里不是很矛盾吗?
  答:佛教讲孝顺“七世父母”,七世不是指祖宗七代,而是指今世加过去生的六世在六道轮回时,各道的父母,故是“一切众生”的代名词。
  我们轮回地狱、畜生、饿鬼、人、天、阿修罗道六道,每一道受生都各有父母,这就说明了我们对父母的孝顺,一定要扩大提升;对子女的慈爱,也一定要扩大提升。
  因为“一切众生”都曾经作过我们的父母、子女、夫妻眷属,如果我们现在不能正确地去爱今生的父母、子女以外的人,则下辈子也不能够认识、并像今生一样的去爱自己的父母、子女。所以,只有爱“一切众生”,就爱到了一切过去的父母、子女。
  这就是大乘菩萨道要发愿度尽一切众生的原因及宗趣。也是《盂兰盆经》的宗旨精神--要我们孝顺自己的父母如六道众生,视六道众生如自己的父母。也就是佛陀对我们的告诫--爱罗侯罗如六道众生,爱六道众生如罗侯罗。
  看经千万不能看窄、看偏了,一看窄、看偏,就陷在饿鬼爱的纠缠中,则把好事变成坏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