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中论》大意

这一次我来给大家扯扯《掌中论》,为什么要说这个论呢?一个是这次时间太短,等于偷空给大伙儿插说一次,本来是没计划说的。这部论很短,咱说起来时间够。另外一个是我偷巧,因为这部论我以前背过,李老师提出让说时我试了试还记得。其实是我水平有限,顺口的讲座还真难住我了。再者,大家是学宗教的,有些东西就不必我多啰索。卑之无甚高论,就只能拿先人的现成东西来打发大家了,请大家谅解。

因为大家手边儿都没有书,所以我背写了出来,复制了一下,就是你们手里的,我估计大差不离,最多中间有个把错别字儿,不影响大局。

在《解深密经》的第二卷《无自性相品第五》中,“尔时胜义生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初于一时在婆罗痆斯仙人堕处施鹿林中,惟为发趣声闻乘者,以四谛相转正法轮,虽是甚奇甚为希有,一切世间诸天人等,先无有能如法转者,而于彼时所转法轮,有上有容,是未了义,是诸诤论安足处所。世尊在昔第二时中,惟为发趣修大乘者,依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以隐密相转正法轮,虽更甚奇,甚为希有,而于彼时所转法轮,亦是有上有所容受,犹未了义,是诸诤论安足处所。世尊于今三时中普为发趣一切乘者,依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无自性性,以显了相转正法轮,第一甚奇,最为希有,于今世尊所转法轮,无上无容,是真了义,非诸诤论安足处所。”这是经典原文。这一段经文我是特别熟。按照这段经文的说法,释迦牟尼佛所有的说教,就可以分作三个部分,先是有教阿含,这是说人空的,在这时幷没有破斥法有,后人依此时教理而有所发挥,作出了《阿毗达磨发智论》(迦旃延尼子著,玄奘法师译)、《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迦旃延尼子的弟子们注释《发智论》的著作,玄奘法师译)、《阿毗达磨俱舍论》(世亲菩萨著,玄奘法师译)、《阿毗达磨顺正理论》(众贤论师著,玄奘法师译)、《异部宗论》(世友论师著,玄奘法师译)等,现在人称这段时期为原始佛教。第二个阶段是般若空教。因为有人听过有教后,堕入了有见,世尊为了破除这一部分人的有执,就说般若经等来宣扬空义,后人依此时教理而有所发挥,作出了《大智度论》(龙树菩萨著,罗什法师译)、《中论》(龙树菩萨著,青目论师注,罗什法师译)、《百论》(提婆菩萨著,世亲菩萨注,罗什法师译)、《掌珍论》(清辩菩萨著,玄奘法师译)等。第三个阶段是唯识中道教,因为有人听过空教后,又扭回去执著空见,不明外境虽无,内识幻有,说一切全无,世尊因而又说《深密》等经,宣说中道之义,说外境无,所以就不能说“有”,然而外境毕竟由内识现出来了,所以你又不能说无,非有非无,所以说是中道,后人依此时教理而有所发挥,作出了《瑜伽师地论》(弥勒菩萨述,无著菩萨记,玄奘法师译)等。

现在我们所说的这个《掌中论》,该是属于什么时呢?按罗时宪先生的说法,说是属于第二阶段(时),是密意说。第二阶段(时)就是般若时,而“密意说法”就是咱们说的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密意”有秘密、意趣两个含义。意趣就是依某种意向而为应受此教法者说法,秘密就是不明显,你必须得透过字面来探讨内含的深义。佛陀说法有四种意趣,四种秘密:

第一是平等意趣。比如佛曾经这样说过:“我昔曾于彼时彼分,即名胜观正等觉者。”用白话说就是我释迦牟尼在以前,叫做胜观如来。胜观如来就是毗婆尸佛。我们知道,毗婆尸与释迦牟尼都是七佛之一,而释迦却说他是过去的毗婆尸,释迦与毗婆尸根本不一回事儿,他自己却说一回事儿,这是什么道理?这就是指的平等意趣,佛佛道同,法身平等。

第二是别时意趣。佛曾经这样说过:“由持多宝如来名故,便于无上正等菩提已得决定”。多宝如来就是阿弥陀佛,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你只要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就决定成佛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声阿弥陀,皆共成佛道”。这就是别时意趣,为什么呢?虽然说念多宝如来的名号,就决定得无上菩提,可幷不是你现在念一声佛号,现在就得证了无上菩提,现在就成佛了,而是另一时间得证无上菩提。佛还说过“由唯发愿,便得往生极乐世间”,这也不是说现在当下发愿,当下就生到了极乐世界,而是“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弥陀经》上说的。

还有我们平时说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等,这都是别时意趣。

第三是别义意趣。佛说过“若已敬事,如恒河沙数佛陀者,则当通达大乘法义”。别看你供养了很多佛,不一定你能够了解大乘之理。这句话就是别义意趣。有人不理解,就执著于供养佛,当然现在是无佛,就供养三宝,三宝是大福田,你认为供养三宝,就一定能了解大乘之理,这就是曲解了佛经。目前的佛教现状,很多法师们讲经时是讲得似是而非,把别义意趣完全误解了。

第四是众生意乐意趣。比如有一个人比较小器,小器就是百法中的“悭”,于是佛陀就对他说布施,这个人听到说布施好,就真的布施了,然而他布施以后呢,却又执著于自己布施了,就有多大多大的功德,说凭这布施自己就要解脱了。这时候佛陀就喝斥了,布施不过是下品善根。我们看,佛先劝这个人时说布施最好,后来又说布施幷不是最好的,这不是矛盾吗?佛说话怎么颠三倒四呢?前边说过的到后边儿就不承认了~~,这叫善巧。佛陀成道后先说的小乘法,最后又喝令小乘人回小向大,前后差别很大。这是善巧。

四秘密呢,第一个是令入秘密,第二个是相秘密,第三个是对治秘密,第四个是转变秘密。

这部《掌中论》是密意说法,那么,我们必须透过字面来找到它内部的深义。不然的话,我们就是没看懂它。

罗时宪先生呢,确实是个了不起的人,是前几年才去世,他在世时,被人们尊为当代唯识第一大家,但是,他把这部《掌中论》分在第二阶段(时),很不合习惯,一般来说,都是把它分在第三阶段(时)的,比如在《大正藏》中,就是收在《瑜伽部》中,是在第三十一卷中间,三十一卷就是《瑜伽部下》。当然,罗时宪先生为什么要把它放在第二阶段(时)呢,人家也有理由:因为这部论只是以蛇绳喻来说一切法皆无实体,只破外道和小乘的实有之法执,而没有解说唯识中道之义理,所以说是第二阶段(时)。通过古今人士对经典的不同判别,我们可以发觉,所有的这些判别,几乎都是把经论按自己的需要(理解)而进行的排列而已。

问:佛教各宗的义理那么的系统,难道仅只是经论次序的排列?若仅只是经论次序的排列,义理不可能系统完整的。

佛教各宗的义理,其实只是他们在为他们所排列的经论次序找理由,理由如果没有漏洞,就可以立定脚跟,成为一个 人们公认的宗派。我们看佛教自从释迦牟尼创立以来,前前后后有多少派别?不计其数!但流传到现在的有多少?有些我们在文献资料中还能够见到名字,而有的连确切的名字也搞不清了。

下边儿咱就废话少说,开说这部《掌中论》。

按老规矩,还是先说论题。

这部论叫做《大乘掌中论》,“大”,是相对于小来说的,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相对的世间,什么都是相对来说的,说大,就是对应小,说多,就是对应少……“乘”,是运载的意思,佛法是一种运载工具,可以把在生死中沦回的众生运载到涅槃的彼岸去。把“大”“乘”两个字儿合起来,表示佛法很殊胜。这个词在佛教术语中是“持业释”。什么叫持业释?在佛教中有个六离合,就是说,假如有一法,它有两个以上的意思,我们有六种方法来分别其含义,这就是六离合。它包括:A.持业释。即虽然这法有两个意思,但它的本体只有一个,咱们这里说的“大乘”就是持业释。“大”和“乘”虽然各有其义,但合在一起时,体只有一个。B.依主释。这个法是从所依的体而立的能依之法,象“眼识”就是。“眼识”就是依眼而生之识,眼为所依之体,识为能依之法。C.相违释。这一个法的两个意思不一回事儿,我就把两回事儿都包括进来, 象“教观”。这“教”与“观”是两码事儿。D.邻近释。比如“四念处”, 四念处的体本是“慧”,可与它相应的“念”很强。E.带数释。象“四谛”、“八正道”、“十二有支”都是。f.有财释。取他之名为自之名。

大家可以找看一下蕅益大师的《六离合释》。

六离合实际上还可以从佛经翻译的角度来说,这个我给大家补充一下,你们学的宗教,但我听李老师说没有经典翻译这门课,我说说六离合对你们会有帮助的。

这六离合是处理复合词的问题。比如说有两个词,它们放在一起,组成新词,有六种情况:

a.依主释。这个依主释呢,它的梵文是tatpurusa,就是说前者以后者为主,但对后者产生一种规范作用。也就是说,在整个复合词中,前一部分,有格的变化,可以是属格,也可以是目的格,但不须有格语尾。比如说有一个词,叫“所知相”,它的梵文是写作jñeya-laksana,这个词的前一部分jñeya,有属格含义,对后一部分laksana进行规范,所以诠释为“所知之相”。

b.持业释。它的梵文是karmadh raya,它其实是依主释的延伸,前一部分对后一部分同样有规范作用,但不须有格的变化,也就是说,前后两部分是同格,日本人干脆说是“同格限定复合词”。比如咱刚才说的“大乘”,梵文是mah y na,“大”,mah ,而y na是“车子”,mah y na合起来就是很大的车子,这车子可以把很多人运到目的地去。在构词上,前者对后者起修饰作用,但两词同格,就是前者对后者没有格的变化。

c.带数释。梵文是dvigudvigu的意思是“双牛”,这里引申为带数量的组合。其实呢,带数释还是依主释的延伸,不过前一部分是数词,是以数目去规范后一部分。咱前边儿说的“四谛”、“八正道”、“十二有支”等,还有“三界”、“七宝”等也都是。

d.相违释。它的梵文是dvandva,其本意是“对偶”,也就是前后两部分幷列,两者地位相等,但两者之间不须连接词连接。

e.有财释。bahuvrihi,本意是多谷粒,以前是农业社会,若拥有很多谷粒,就是粮食很多,那还不是一个大富豪了吗?这里引申为一种拥有关系,也就是说,整个复合词都作为一个形容词,去修饰另一个词,而且为后者所拥有。比如说,印度神话中有个湿婆神,湿婆神有三只眼,梵文就写作tri-lojana,就是“三眼”,从表面上看,三眼好象是带数释,其实整个词就是指“有三只眼的神”。象这样的话,它与带数释有什么不同呢?带数释中,前部分出现的词,与后部分组成复合词后,必须与所修饰的词的性、数、格一致。

f.邻近释。avyayib va,它其实是一种与不变化词结合的副词形式复合词,其中前部分一定是不变化词,即无语尾变化者,后一部分则一定是名词。

回来还说论题。《掌中论》应为hastavālaprakarana,若直译就是象鼻象尾论。

问:为什么叫象鼻象尾论?

这部论主要是说我们所知觉的东西永远可以分析成为更小的部分,甚至极微,极微其实我们幷不能知觉它们,而且极微是不可思议的,因为无论它们被设想得多么小,它们一定还可想象具有部分,所以,一切东西都只不过是些假立的概念而已。所以,象鼻象尾就是说世间一切都只是大象的各部分而已。

“掌”就是手掌。“掌中”是说,把一个东西捏在了手中,表示把握住了。“论”,议论,圣贤的议论才叫“论”,一般人的议论称不上。比如中国的《论语》,就是孔子和弟子们的议论结集。在佛教中指三藏之一。“掌中论”三个字合起来就是说,虽然大乘的教理很复杂,但是这部论是大乘的要纲,它可以以简驭繁,这部论只要通了,整个大乘教理就如掌中之物,怎么摆怎么顺。

这部论的作者是陈那论师。关于陈那论师的生平,可以看到的资料可不少,但都很零散。在《大唐西域记》中有那么一段,义净法师的《南海寄归内法传》中也涉及到了一点儿,汉传和藏传都有记载,但记载略有差异。多罗那多的《印度佛教史》(世称《多氏佛教史》)中间也有,等等等等。

陈那论师大约是五、六世纪的人,《印度佛教逻辑家年代表》中说陈那生于425年;剧宗林先生则说陈那论师生于约450年,卒于520年;明庄严说陈那论师卒于500年;而日本的佐佐木教悟则说陈那论师生于420年,卒于500年。

陈那论师是南印度人,婆罗门种姓,最开始也是学的外道,后来到小乘犊子部学习,最后又向世亲菩萨学习。陈那论师是个很厉害的人,博通各派教典,最擅长唯识、因明,他在那烂陀寺就是主讲唯识、因明,他经常与外道辩论,人家都辩不过他,就称他“辩论牛王”。陈那论师的著作,按义净法师的说法,关于因明的有八本:《观三世论》、《观总相论》、《观境论》、《因门论》、《似因门论》、《理门论》、《取事施设论》、《集量论》(现存藏文译本),其中的《观境论》就是我们常说的《观所缘缘论》,《理门论》就是《因明正理门论》。还有《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圆集要义论》、《掌中论》等。

藏传陈那论师关于因明的著作有七本:《集量论》、《集量论释》、《观所缘缘论》、《观所缘缘论释》、《观三世》、《因抉择》、《因明入正理论》,其实这个《因明入正理论》是陈那论师的弟子商羯罗主的著作。除了这七论外,还有《俱舍精要灯论》、《八千颂般若经提要》等。

这部论的译者是义净法师,也是很著名的僧人,他生于635年,卒于713年。有人说他是河北涿县人,有人说他是齐州人,齐州就是现在的山东历城,还有人说他是范阳人,范阳就是现在的北京西南一带。他从小就出家了,小孩比较聪明,他很佩服法显法师、玄奘法师,于是在咸亨二年(671)从长安起身,经广州走海路,绕室利弗逝,室利弗逝就是现在的苏门答腊,然后到印度,跑了一大圈,一路巡礼灵鹫峰、鹿野苑、祇园精舍等佛教圣迹后,到那烂陀寺,他可也真能耐下心来,在那烂陀寺呆下来,一呆十年,那就在这儿学习了十年,让后又到苏门答腊游学了七年,这是回来时遭灾了。他这一圈儿,一共游历三十多个国家。他回国的时候,带了四百多部梵本经论,还有三百粒舍利,回是回的咱洛阳。然后呢,他就译经,因为他带回来了恁些梵经,旁人都不识,他只能翻译。他先是参加华严经译场,给实叉难陀、菩提流志等合作,以后自开译场,从699年到711 年,一共译出来了经、律、论五十六部二三○卷,象《金光明最胜王经》、《大孔雀咒王经》、《佛为胜光天子说王法经》、《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浴佛功德经》、《称赞如来功德神咒经》、《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法学论》,还有《说一切有说跋窣堵》等。他译得最多的是律部典籍,咱们现在所看到的有部毗奈耶等律,大多都是他译出来的。这五十六部二三0卷是现在知道的,但实际上他到底译出来的经典,要比这个数字多得多,根据给他同时代的卢璨所撰的《义净塔铭》上说,是一共有107部,428卷,可见散佚的几乎有一半儿。他在佛教史上,与鸠摩罗什、真谛、玄奘幷称四大译经家。另外他也有一些很重要的著作,象《南海寄归内法传》,写的是中印交通、印度佛教及社会生活面貌等,这部著作是现在人们研究当时社会的重要史料,在这部书中还纠正了咱们汉地流行的很多误争和陋习,比如说象汉地佛教徒燃香疤、燃顶等,这些不合规矩的地方等都得以澄清,当然,现在还有人这么干,但我们都知道这是错误的。 他还写的有《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给我们说清楚了印度密教的起源和流行等情况,我们现在人还在争论,其实都是笨,人家早就解决了的问题,我们现在人还在闹个不停。

在藏经中还有一部论,叫作《解捲论》,有的本子上是写作《解拳论》,就是这个《掌中论》的异本,是真谛法师翻译的,比义净法师的译文少那么几十个字儿。见了知道一下就行了。

下边儿咱们就开始说这部论。